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脊柱损伤对脊柱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牛士贞 牛通 +2 位作者 倪勇 高建文 杨奉庆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85-789,共5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联合组...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联合组术后给予高压氧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等一般手术情况,观察手术前后脊柱形态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aican Spinal Injury Assi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血清炎症因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联合组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2例、D级23例、E级22例,对照组C级7例、D级26例、E级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联合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脊柱骨折有利于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早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 椎弓根钉 高压氧 脊柱骨折 神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翻修术后髋臼旋转中心变化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牛士贞 陈继营 +1 位作者 周勇刚 杨述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全髋翻修手术前后髋臼旋转中心的变化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132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双髋关节正位片,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旋转中心与解剖髋臼旋转中心的符合率和再翻修率。结果旋... 目的探讨全髋翻修手术前后髋臼旋转中心的变化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132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双髋关节正位片,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旋转中心与解剖髋臼旋转中心的符合率和再翻修率。结果旋转中心恢复者89髋(67.42%),未恢复者43髋(32.78%),术后5 a旋转中心恢复者中因人工髋关节松动、脱位、髋部痛等再行髋关节假体翻修术为6髋(6.74%),大大低于旋转中心未恢复者11髋(25.58%),P<0.01。结论髋臼旋转中心的恢复对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关节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翻修术 人工关节 髋臼旋转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牛士贞 杨述华 +3 位作者 邢宝华 陆继收 李咸州 魏彦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20例,术前及术后7 d均行CT检查,测量脊柱旁矢状位重建后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椎... 目的观察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20例,术前及术后7 d均行CT检查,测量脊柱旁矢状位重建后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椎间孔面积。结果术前椎间孔上下径为(23.80±2.27)mm,上前后径为(11.63±1.61)mm,下前后径为(11.67±1.35)mm,横截面积为(63.15±4.34)mm2;术后分别为(22.50±1.76)、(12.95±1.34)(、11.84±1.12)mm及(57.43±3.54)mm2。手术前后上下径、上前后径比较,P均<0.05。结论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可使患者椎间孔上下径缩小、上前后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陈旧性骨折 截骨矫形术 椎间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后凸畸形33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牛士贞 邢宝华 +2 位作者 李咸洲 张香云 杨述华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评价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胸腰椎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5例有进行性腰背部疼痛、平卧困难,8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前Cobb's角25-71... 目的评价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胸腰椎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5例有进行性腰背部疼痛、平卧困难,8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前Cobb's角25-71°,平均44.6°。手术均采用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6.1°,P〈0.01,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86.5%,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神经损害症状恢复(Frankel分级,C、D级,6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例C级恢复至D级),外形满意,平均术中出血940ml,输浓缩红细胞2~8u,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矫正度数丢失2.1°。结论对于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60。的患者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手术治疗是理想选择,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截骨 矫形 后凸畸形 胸腰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5
作者 牛士贞 邢宝华 +1 位作者 陆继收 魏彦春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7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手术治疗,总结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体温下降时间、ESR、细菌培养、抗菌素治疗时间等指标。结果随访3月~5a,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无复...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7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手术治疗,总结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体温下降时间、ESR、细菌培养、抗菌素治疗时间等指标。结果随访3月~5a,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无复发,术后3周下床活动,ESR术后3周下降至正常,CRP术后2周转阴,住院时间平均46d。结论 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疗效可靠、疗程缩短、能迅速缓解患者痛苦等优点,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病灶清除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颜廷振 吕超亮 +2 位作者 魏彦春 牛士贞 孙国庆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 cm和(5.0±1.8) cm,出血量分别为(8.0±3.0) ml和(62.0±50.5) 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 d和(11.0±2.5) 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 d和(3.0±0.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摘除术 经皮内窥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 开窗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直外展位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2
7
作者 邢宝华 陆继收 +2 位作者 魏彦春 牛士贞 刘艳春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降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对30例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采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将伸直尺偏型骨折矫正为骨折断端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伸直桡偏型,采用矫枉伸直过正,矫枉桡偏留有余地。... 目的探讨降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对30例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采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将伸直尺偏型骨折矫正为骨折断端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伸直桡偏型,采用矫枉伸直过正,矫枉桡偏留有余地。结果其中25例获随访,时间0.5-8a,平均5.8a。测量肘关节无肘内翻,关节功能良好。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只要复位时使骨折断端保持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术后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保持骨折断端桡侧嵌插的位置,可明显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邢宝华 牛士贞 +2 位作者 陆继收 魏延春 刘艳春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方法比较采用自制器械行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28例,与蚕食法、漂浮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3例,比较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症状加重、术...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方法比较采用自制器械行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28例,与蚕食法、漂浮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3例,比较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症状加重、术后半年JOA评分等5项指标。结果用自制器械行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出血少85.34±10.27ml/节段(P<0.01),手术时间缩短26.11±3.40min/节段(P<0.05),症状加重少7.14%(P<0.01),术后半年JOA评分增加9.43±1.01(P<0.05),但脑脊液漏发生率10.71%,无明显差别。结论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骨化 胸推管 狭窄症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拱状叉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下段骨折 被引量:1
9
作者 邢宝华 陆继收 +1 位作者 魏彦春 牛士贞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胫骨下段骨折 内固定治疗 钢板 叉形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通 吴长柱 +3 位作者 牛士贞 张福占 吴云乐 张存鑫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靶点穿刺与普通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每组60例,其中60例采用靶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60例经普通穿刺经皮椎体成... 目的对比研究靶点穿刺与普通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每组60例,其中60例采用靶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60例经普通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痛疼评分(VAS)量表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靶点穿刺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普通穿刺组(P<0.05)。结论靶点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点穿刺 普通穿刺 骨质疏松性骨折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浩然 牛士贞 陈剑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34例共42枚动脉瘤,均应用支架辅助弹簧...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34例共42枚动脉瘤,均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观察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并发症、预后及复发比率。结果 1)42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35枚,瘤颈残余5枚,部分栓塞2枚;2)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术后偏瘫1例,跑圈1例,支架移位1例;3)经过3~24个月的随访以及DSA复查,复发4例,复发率为9.5%;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分31例,1分2例,2分1例,3~6分0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即刻栓塞程度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较少,且复发少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骨骨折损伤程度鉴定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孟欢欢 王玉龙 +3 位作者 牛士贞 李鑫 虢洪松 雷学锋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从司法鉴定角度探讨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精准诊断方法。方法收集124例鼻骨骨折案件被鉴定人进行鼻骨DR侧位片、轴位重建多排螺旋CT(MSCT)及轴位+冠状位重建MS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前两种为胶片扫描资料,后一种为医学影像光盘资料。根... 目的从司法鉴定角度探讨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精准诊断方法。方法收集124例鼻骨骨折案件被鉴定人进行鼻骨DR侧位片、轴位重建多排螺旋CT(MSCT)及轴位+冠状位重建MS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前两种为胶片扫描资料,后一种为医学影像光盘资料。根据损伤等级将被鉴定人分为轻微伤组及轻伤组,分别进行组内不同影像学检查结果精准度的比较。结果轻微伤组3次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轴位+冠状位重建MSCT骨折确诊率最高,DR检查明确诊断率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DR检查与两次MSCT确诊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轻伤组3次影像学检查的骨折确诊率结果一致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阳性诊断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轴位+冠状位重建MSCT、轴位重建MSCT及DR检查;检查结果确诊率两两比较显示:任意两组之间均存在统计性差异(P<0.01)。结论 MSCT是目前鼻骨骨折诊断的理想方法,轴位+冠状位重建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鉴定人进行鼻骨骨折的精确诊断,医学影像光盘技术为鉴定人二次审核诊断结论提供了便利,确保鼻骨骨折损伤鉴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骨骨折 多排螺旋CT 损伤程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