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叶木通果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宇昊 王珍珍 +4 位作者 戴静 李宪秀 沙如意 毛建卫 崔艳丽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172-182,共11页
以三叶木通全果为原料,研究其发酵过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合多元指标体系对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营养、风味、食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基于氨基酸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发酵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结果显示:随着发酵... 以三叶木通全果为原料,研究其发酵过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合多元指标体系对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营养、风味、食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基于氨基酸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发酵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结果显示: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发酵过程中两者含量分别为2.64~4.76 mg/mL和1.36~3.76 mg/mL;γ-氨基丁酸含量持续增加,含量为64.13~162.87μg/mL;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均持续增加,其比值为0.247~0.426;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得分为56.17~62.93;发酵过程中可消化必需氨基酸参考比始终大于100%,表明三叶木通果发酵物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等级为“优秀”;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氨基酸含量阈值比大于1,对发酵物的风味影响较大;药用氨基酸总量在发酵过程中从(896.56±54.82)μg/mL增加至(2890.47±138.27)μg/mL,在总氨基酸中占比由65.88%升高至76.8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发酵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对三叶木通果进行全生物发酵,可以明显提高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果 蛋白质 氨基酸 营养价值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叶草酵素对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宪秀 何涛 +4 位作者 毛旸晨 毛建卫 赖晓金 邵逸怀 沙如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9-186,共8页
本实验通过建立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模型,测定食叶草酵素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 本实验通过建立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模型,测定食叶草酵素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探究食叶草酵素对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乙醇和食叶草酵素对HepG2细胞代谢产物的影响,鉴定差异代谢物及相关的代谢途径,从细胞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食叶草酵素对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食叶草酵素能够显著提高细胞的ADH和SOD活力,降低细胞的LDH泄漏率和MDA含量,抑制酒精性损伤造成的细胞死亡;细胞代谢组学共鉴定出11种胞内差异代谢物和16种胞外差异代谢物,其中关键胞内代谢物为L-丙氨酸、L-缬氨酸、L-正亮氨酸、L-脯氨酸、甘氨酸和L-苏氨酸,关键胞外代谢物为琥珀酸、阿拉伯糖醇、D-吡喃半乳糖、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食叶草酵素通过调节细胞的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对HepG2细胞酒精性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食叶草酵素在护肝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酵素 HEPG2细胞 酒精性损伤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抑菌及抗炎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司奇 胡雨 +3 位作者 戴静 王珍珍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68-73,88,共7页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评价其体外抑菌活性,通过构建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以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量为指标,评价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耐热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酪丁酸梭菌、产黄青霉、黑曲霉和根霉11种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乳球菌乳亚种3种益生菌无抑制效果,反而具有生长促进效果。微生物源溶菌酶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NO及TNF-α的分泌,且与微生物源溶菌酶的作用浓度呈正相关。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与模型组相比NO分泌量最高可降低57.92%,TNF-α分泌量最高可降低36.75%。微生物源溶菌酶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炎活性,为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抑制腐败菌生长、促进益生菌增殖等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溶菌酶 最小抑菌浓度 抑菌活性 小鼠巨噬细胞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提取、代谢及纳米技术对其生物功效的改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圣淇 汪泽奥 +2 位作者 沙如意 陈小强 毛建卫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7期126-135,共10页
在公众健康意识和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茶多酚因对人体健康益处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茶多酚的不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敏感性等原因导致的生物利用度差,在实际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降解,这严重影响了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利... 在公众健康意识和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茶多酚因对人体健康益处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茶多酚的不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敏感性等原因导致的生物利用度差,在实际加工和利用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降解,这严重影响了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利用,表现出巨大局限性。故而采取有效方法提高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至关重要。茶多酚的提取技术是其产品和应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组成、提取技术和代谢吸收,概述了基于不同纳米技术体系对提高茶多酚的生物功效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乳液、纳米颗粒和纳米脂质体体系。为茶多酚的有效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代谢吸收 提取技术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木质素沉积及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沙如意 张沙沙 +4 位作者 余瞻 赵福权 蔡成岗 肖竹钱 毛建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7-143,共17页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为提高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转化率,提升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和可发酵性糖产量,降低纤维素酶的使用量和生物质转化成本,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进行预处理十分必要;然而,木质素、纤维素和...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为提高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转化率,提升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和可发酵性糖产量,降低纤维素酶的使用量和生物质转化成本,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进行预处理十分必要;然而,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的天然屏障限制了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组分的酶解。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预处理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目前更多采用质量分数小于4%的稀酸法(如盐酸、硫酸和硝酸等,120~210℃)、高温热水法、蒸汽爆破法和液相水热法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木质素或大部分半纤维素的溶解和去除有利于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性。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解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预处理降低木质素含量有利于提高纤维素酶解效率。木质纤维经稀酸或高温热水等预处理后,Klason木质素相对含量反而会增加。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液滴可能以假木质素形式沉积于纤维素表面,使其比天然木质素更加抑制纤维素酶解。本研究首先概述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液滴和假木质素的形成过程,提出假木质素产生的可能机制,并对其组成和性质进行综述;然后阐述木质素液滴和假木质素对木质纤维酶解的影响;最后总结假木质素形成的调控策略。假木质素的形成过程属于非均相反应过程,受传质扩散(分子水平)和流动(宏观统计水平)的影响,可从介尺度行为研究假木质素的形成机制,同时建立相关模型和理论实现其科学的定量描述和定向调控,这不仅有利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炼制工艺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跨学科科学规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 假木质素 纤维素酶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辅助提取大蒜多酚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沙如意 洪吟秋 +6 位作者 张黎明 韩斌 兰玲 蔡成岗 毛建卫 平丽娟 刘士旺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6年第1期33-38,75,共7页
本文对酶法辅助条件下大蒜多酚的提取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实验因素及水平;再利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对影响多酚提取率的因素进行筛选,得到最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料液比、纤维素酶用量和提取时间。并以多酚提取... 本文对酶法辅助条件下大蒜多酚的提取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实验因素及水平;再利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对影响多酚提取率的因素进行筛选,得到最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料液比、纤维素酶用量和提取时间。并以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设计对大蒜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多酚最优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23.8mg/g,提取时间21min,料液比1∶26。在此条件下最大预测值为1.42mg/g,经验证得到的多酚含量为1.40mg/g,所建立的模型精确,能够准确预测多酚的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多酚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丙酮丁醇梭菌发酵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沙如意 楼坚 +5 位作者 蔡成岗 毛建卫 吴园园 孟开锋 王珍珍 刘士旺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6年第1期23-26,44,共5页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生物量浓度预测的精度,以不同发酵时间和葡萄糖浓度下的生物量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集,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并利用遗传算法(GA)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建立GA-BP预测丙酮丁醇梭...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生物量浓度预测的精度,以不同发酵时间和葡萄糖浓度下的生物量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集,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并利用遗传算法(GA)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建立GA-BP预测丙酮丁醇梭菌生物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GA-BP算法具有比BP人工神经网络更高的预测精确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BP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产油圆红冬孢酵母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沙如意 毛建卫 +2 位作者 蔡成岗 刘士旺 平丽娟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5年第6期11-15,共5页
采用部分因子设计筛选出影响产油圆红冬孢酵母生物量积累的主要因素为葡萄糖、酵母粉和硫酸铵。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预测出圆红冬孢酵母生物量产量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最后确定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 采用部分因子设计筛选出影响产油圆红冬孢酵母生物量积累的主要因素为葡萄糖、酵母粉和硫酸铵。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预测出圆红冬孢酵母生物量产量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最后确定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71.1,酵母粉2.19,硫酸铵2.83,磷酸二氢钾1,硫酸镁1,此时圆红冬孢酵母生物量为6.67g/L,与预测值6.62g/L非常接近,证实了该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部分因子设计 圆红冬孢酵母 响应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外蒲壳中胡桃醌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沙如意 申秀英 +1 位作者 蔡成岗 毛建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86-89,共4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山核桃外蒲壳中胡桃醌提取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参数,并建立了参数方程。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直接浸提粉末样品,甲醇提取率最高,考虑到安全问题选择乙醇...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山核桃外蒲壳中胡桃醌提取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参数,并建立了参数方程。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直接浸提粉末样品,甲醇提取率最高,考虑到安全问题选择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溶剂乙醇效果好于甲醇和石油醚,且95%乙醇效果好于50%和70%乙醇,料液比以1∶40(g/m L)、提取时间和温度分别为50 min和40℃提取效果较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B2A3C3,即料液比1∶40(g/m L),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50℃时,提取量为0.062 5 mg/m L,是非正交试验结果平均值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外蒲壳 胡桃醌 提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树植物酵素中氨基酸分析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程勇杰 陈小伟 +6 位作者 张沙沙 楼坚 张婷 王珍珍 毛旸晨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2,共8页
分别以柘树的小青果、花、叶为原料,按植物酵素传统发酵工艺制得柘树小青果酵素、柘树花酵素和柘树叶酵素,研究其氨基酸种类、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酵素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667、2.870、1.198 mg/mL,... 分别以柘树的小青果、花、叶为原料,按植物酵素传统发酵工艺制得柘树小青果酵素、柘树花酵素和柘树叶酵素,研究其氨基酸种类、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酵素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667、2.870、1.198 mg/mL,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分别为32.8%、32.9%、40.0%,比值系数分别为54.31、31.65、46.49,柘树小青果酵素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三种酵素主要的氨基酸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极少。三种酵素的抗氧化能力都很强,其中柘树小青果酵素抗氧化性能均优于柘树花酵素和柘树叶酵素,且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表现出了浓度依赖性。氨基酸含量与抗氧化性能具有正相关性,尤其是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la)、组氨酸(His)、精氨酸(Arg)和脯氨酸(Pro)这六种主要氨基酸含量与还原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9),可以利用还原力来评价柘树植物酵素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柘树 植物酵素 氨基酸 抗氧化性能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酵素与蓝莓酵素有机酸分析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38
11
作者 程勇杰 陈小伟 +5 位作者 王珍珍 张沙沙 张婷 毛旸晨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41-145,165,共6页
研究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中有机酸种类与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地测定其有机酸含量及种类,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性指标,... 研究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中有机酸种类与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地测定其有机酸含量及种类,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性指标,多体系地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均以酒石酸、乙酸和柠檬酸为主,同时因发酵代谢积累了少量丙酮酸、莽草酸和富马酸,而在蓝莓酵素中未检测到没食子酸。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在实验剂量内,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2.00 mg V_C当量/m L和8.70 mg V_C当量/m L,还原力的IC_(50)分别为4.53 mg V_C当量/m L和7.62 mg V_C当量/m L,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0.53 mg V_C当量/m L和2.05 mg V_C当量/m L,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8.92 mg V_C当量/m L和9.14 mg V_C当量/m 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3.59 mg V_C当量/m L和6.81 mg V_C当量/m L。树莓酵素有机酸种类多于蓝莓酵素,且树莓酵素的抗氧化性能优于蓝莓酵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酵素 蓝莓酵素 有机酸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酵素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成分分析和蛋白质营养评价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小伟 程勇杰 +7 位作者 范昊安 薛淑龙 蒋立新 张婷 王珍珍 毛旸晨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4-70,78,共8页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草莓酵素发酵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非蛋白质氨基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及营养价值,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草莓酵素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通过氨基酸评分标准评价其蛋白质营养成...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草莓酵素发酵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非蛋白质氨基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及营养价值,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草莓酵素发酵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通过氨基酸评分标准评价其蛋白质营养成分,通过与WHO/FAO推荐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模式进行对比,并利用氨基酸含量阀值评价发酵过程中不同风味氨基酸对发酵液口感贡献。结果得出:在草莓酵素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在发酵前期明显增加,经小幅度下降后再缓慢增加;总氨基酸含量有明显上升,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在检测限范围内未检出甲硫氨酸(Met)、苯丙氨酸(Phe)和组氨酸(His);利用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发酵时间的草莓酵素氨基酸发酵液分为四类;比值系数分在发酵前期波动较大,后期有缓慢上升。不同时间发酵液中除Met外其它8种必需氨基酸得分均大于1,属较严重的营养过剩。除发酵前30 d外,SRC值均大于55%,在整个发酵过程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依次是:155 d>140 d>110 d>30 d>75 d>50 d;发酵过程中只有Asp和Glu两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阀值比大于1,其它风味氨基酸对草莓酵素风味的影响不明显。经过155 d的发酵,草莓酵素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草莓酵素营养丰富,适当的延长发酵时间,蛋白质营养均衡度也将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酵素 氨基酸 Γ-氨基丁酸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8
13
作者 方晟 陈犇 +1 位作者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9-46,共8页
为了解百合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通过对其发酵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进行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有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百合酵素发酵过... 为了解百合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通过对其发酵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进行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有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百合酵素发酵过程中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呈上升趋势;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不规则变化。百合酵素有机酸以乳酸和醋酸为主,还含有草酸、L-酒石酸、L-苹果酸、莽草酸、柠檬酸及琥珀酸;除L-酒石酸和柠檬酸含量呈不规则变化外,其余有机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上升,60~80 d达到最高后稳定或略微降低。在类间距离15处,聚类分析将发酵阶段归为3类,将有机酸种类归为2类。除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外,其余抗氧化活性指标均与乳酸、醋酸、草酸和L-苹果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11~0.945)。该研究揭示了百合酵素发酵过程中各种有机酸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的差异性,为百合酵素发酵阶段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食用植物酵素 有机酸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鲜黄酒瓶内发酵工艺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松涛 寿泉洪 +5 位作者 韩文凤 王兰 沙如意 王珍珍 胡普信 毛建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8-284,共7页
为增加鲜黄酒的感官分数,以国家评委和青年学生的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初始糖度、水浴灭菌时间、装液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因素对鲜黄酒感官评价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鲜黄酒感官指标的显著因素,通过最陡爬... 为增加鲜黄酒的感官分数,以国家评委和青年学生的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初始糖度、水浴灭菌时间、装液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因素对鲜黄酒感官评价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鲜黄酒感官指标的显著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和响应面方差分析优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Plackett-Burman试验显示初始糖度、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是影响感官评价的显著因素。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鲜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糖度为126 g/L,发酵温度为20.5℃,发酵时间为69.2 h,装液量为195 mL,95℃水浴灭菌时间为2.5 h,接种量为10 mL,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低度鲜黄酒感官评价可达96.6分,感官评价高于此前历次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黄酒 Plackett-Burman试验 最陡爬坡试验 响应面法优化 瓶内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绍兴酒麦曲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松涛 孙国昌 +7 位作者 寿泉洪 韩文凤 毛青钟 胡梦莎 沙如意 王珍珍 胡普信 毛建卫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146,共7页
为研究不同培养环境、制曲工序、地理方位对绍兴酒麦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不同工艺绍兴酒麦曲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6种绍兴酒麦曲样品中共注释到30个细菌属和43个真菌属,其... 为研究不同培养环境、制曲工序、地理方位对绍兴酒麦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不同工艺绍兴酒麦曲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6种绍兴酒麦曲样品中共注释到30个细菌属和43个真菌属,其中共有的优势细菌属为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69.16%)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10.90%);共有的优势真菌属为根毛霉属(Rhizomucor)(50.37%)、曲霉属(Aspergillus)(28.32%)、横梗霉属(Lichtheimia)(12.66%)、镰刀菌属(Fusarium)(3.64%)。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4.81%)和伊萨琴基亚(Issatchenkia)(1.43%)仅在西路箱式麦曲样品中为优势菌属。综合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发现,西路箱式麦曲样品与其他绍兴酒麦曲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由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的差别所致,真菌菌群结构差异主要由差异菌群复膜孢酵母科(Saccharomycopsidaceae)微生物所致。研究表明,培养环境对绍兴酒麦曲的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而制曲工序与市域内的地理方位对绍兴酒麦曲的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酒麦曲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花蕾精油乳液的制备及其抗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瑞瑜 吴迪 +3 位作者 蔡成岗 于林凯 沙如意 应嘉雯 《科技通报》 2018年第4期99-103,共5页
本试验制备了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所得的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精油乳液对浓度为106和107cells/m L大肠杆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4.7%和17.4%。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对... 本试验制备了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所得的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精油乳液对浓度为106和107cells/m L大肠杆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4.7%和17.4%。丁香花蕾精油乳液对霉菌的抑制效果也较显著:通过平板熏蒸法对链格孢的平均抑菌率为20%;通过直接接触法涂布平板150μL和200μL对链格孢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44.8%和55.1%;通过直接滴加法滴加100μL和200μL对链格孢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21.6%和44.1%。研究结果为丁香花蕾精油在微生物污染控制的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花蕾精油乳液 大肠杆菌 链格孢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清粉酶解制备蛋清肽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成岗 沙如意 +2 位作者 朱瑞瑜 平丽娟 毛建卫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5年第5期43-46,107,共5页
筛选了用于酶解蛋清粉的蛋白酶,并对碱性蛋白酶酶解蛋清制备活性肽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0℃、酶解p H值9.5和10%的底物浓度可以获得较佳的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表明,p H值9.5,底物浓度10%和反... 筛选了用于酶解蛋清粉的蛋白酶,并对碱性蛋白酶酶解蛋清制备活性肽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0℃、酶解p H值9.5和10%的底物浓度可以获得较佳的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表明,p H值9.5,底物浓度10%和反应温度50℃,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在p H值10.5,底物浓度5%和反应温度50℃时,酶解产物具有最佳的还原力0.514。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对酶解产物多肽分析结果表明,蛋清肽的分子量集中在2100-5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清粉 酶解 活性肽 条件优化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胺丹磺酰氯衍生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迪 黄海琴 +1 位作者 蔡成岗 沙如意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8年第1期45-49,共5页
研究了丹磺酰氯作为衍生试剂同5种生物胺反应的条件,优化了丹磺酰氯的浓度、反应体系的p H值、反应的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和精胺浓度分别为8μg/m L的混合生物胺溶液时,5mg/m L丹磺酰氯丙酮溶液与生... 研究了丹磺酰氯作为衍生试剂同5种生物胺反应的条件,优化了丹磺酰氯的浓度、反应体系的p H值、反应的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和精胺浓度分别为8μg/m L的混合生物胺溶液时,5mg/m L丹磺酰氯丙酮溶液与生物胺底物溶液用量比为1∶1时衍生效果最佳,最佳反应p H值为10.5,最佳反应温度为60℃,最佳反应时间为20min。反应条件的初步确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和准确定量生物胺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磺酰氯 生物胺 衍生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油茶籽粕为底物发酵生产蛋白酶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成岗 沙如意 +3 位作者 毛建卫 刘士旺 平丽娟 刘霞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5年第3期10-15,共6页
优化了枯草芽孢杆菌KD-N2利用茶籽粕等为底物液体发酵生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 H 8.0、种龄30h、转速230r/min、接种量12%(v/v)、培养温度28℃、装液量30m L时,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较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接种... 优化了枯草芽孢杆菌KD-N2利用茶籽粕等为底物液体发酵生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 H 8.0、种龄30h、转速230r/min、接种量12%(v/v)、培养温度28℃、装液量30m L时,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较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5%(v/v),装液量30m L,初始p H值7.2时为最佳条件,在30℃、30h种龄、200r/min培养18h后蛋白酶活性达到104.2U。文章同时对发酵过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发酵液p H值变化进行了分析,为提高发酵产酶总量,发酵条件还需进一步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枯草芽孢杆菌 蛋白酶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葛天睿 黄雪君 +3 位作者 张娜 陈小强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7期176-184,共9页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和抗肥胖活性,因此研究者们将其应用在医药和食品领域。在医药领域研究中,茶多酚和姜黄素等药物具有多种活性,但易受环境影响而降解。研究人员利用递送系统保护易降解药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在医药领域的...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和抗肥胖活性,因此研究者们将其应用在医药和食品领域。在医药领域研究中,茶多酚和姜黄素等药物具有多种活性,但易受环境影响而降解。研究人员利用递送系统保护易降解药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在医药领域的其他方面,茶多酚与蛋白、多糖等结合用于制作新的防晒产品和药品,用于护肤、抗过敏、抗致病菌、维持口腔健康和调节脂质代谢。在食品领域研究中,茶多酚主要与多糖、蛋白等结合,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延长食品储存期、制作食品包装材料和抑制美拉德反应产物。本文综述了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领域上的应用研究,为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上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生物利用度 医药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