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颈部纵隔镜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大强 韩庆良 +5 位作者 薛锋 卢喜科 王扩建 王学勤 张逊 王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8年9月施行281例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经气管前间隙向下方探查气管周围肿物和淋巴结,并进行活检。结果268例获... 目的探讨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8年9月施行281例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经气管前间隙向下方探查气管周围肿物和淋巴结,并进行活检。结果26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95.4%(268/281)。术前诊断不明23例全部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术前诊断病理符合率56.9%(41/72),良性病变术前诊断病理符合率87.4%(104/119)。结论经颈部纵隔镜检查术对单独或伴有纵隔内肿块的胸部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不明的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尤其适合,对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瘤者可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镜检查 胸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在胸部外伤中应用的研讨 被引量:38
2
作者 禹亮 张健 +3 位作者 王雪峰 孙大强 张铁娃 付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99-100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诊断、治疗胸外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40例胸外伤使用VATS行胸腔内探查、肺裂口修补术、凝固性血胸清除术.结果40例全部治愈,单纯VATS31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8...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诊断、治疗胸外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40例胸外伤使用VATS行胸腔内探查、肺裂口修补术、凝固性血胸清除术.结果40例全部治愈,单纯VATS31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8例,中转开胸1例.手术时间(79.9±33.1)min,术中清除血凝块及不凝血(567.5±177.8)ml,术后24~48 h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引流量(220±45.6)ml.住院时间4~13 d,平均8.7 d,切口甲级愈合,术后无并发症.35例随访6~12(8.6±2.6)个月,恢复良好,无与创伤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应用VATS进行胸外伤救治诊断明确,救治及时,较单纯剖胸探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外伤 微创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被引量:21
3
作者 禹亮 张健 孙大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8期616-618,共3页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与胸部单纯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64例按手术先后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A组)和单纯小切口开胸手术(B组)进行肺叶切除术. 结果 A组切口长度(5.3±0...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与胸部单纯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64例按手术先后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A组)和单纯小切口开胸手术(B组)进行肺叶切除术. 结果 A组切口长度(5.3±0.6)cm比 B组(8.9±0.5)cm显著缩短(t=-24.360,P=0.000);A组术中出血量(279.7±74.0)ml显著少于B组(331.7±42.5)ml(t=-3.330,P=0.002);A组手术当日引流量(162.5±47.4)ml显著少于B组(202.0±49.2)ml(t=-3.220,P=0.002);A组并发症5例,B组11例(χ2=4.099,P=0.043);A组术后住院(8.0±2.2)d显著短于B组(9.7±1.9)d(t=-3.280,P=0.002);2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130,P=0.262).57例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A组1例Ⅲa期鳞癌局部复发,B组2例Ⅲa期小细胞肺癌、1例腺癌术后7~8个月远处转移、局部复发,上述4例均于1年内死亡.3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其他疾病,余50例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比单纯微创小切口进行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小切口 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叶窗热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大强 谢龙 +1 位作者 翟载腾 赵小翔 《上海航天》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对航天器上热控百叶窗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百叶窗热性能的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设计时底板与叶片发射率等主要参数对百叶窗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热控优化设计的原则,对不同设计方案和百叶窗结构进行了优化,给出了高性能热控方案。研... 对航天器上热控百叶窗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百叶窗热性能的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设计时底板与叶片发射率等主要参数对百叶窗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热控优化设计的原则,对不同设计方案和百叶窗结构进行了优化,给出了高性能热控方案。研究结果对热控百叶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控制 百叶窗 自适应 优化设计 结构 叶片发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脱磊 张逊 +3 位作者 韩兴鹏 韩洪利 卢喜科 孙大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8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3例。结果术后32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仍有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 目的观察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3例。结果术后32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仍有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0时间、pH〈4.0时间百分比较术前均有下降(P均〈0.05)。30例患者获1-6 a随访,症状消失22例,改善8例。3例术前存胃食管反流者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改良HELLER术 Dor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21、PDCD4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光耀 孙大强 +1 位作者 商宏伟 周方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微小RNA-21(miR-21)、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PDCD4)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3例份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1、PDCD4 mRNA表达,并以表达的平均值为界限...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微小RNA-21(miR-21)、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PDCD4)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3例份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1、PDCD4 mRNA表达,并以表达的平均值为界限,分别将食管鳞癌患者分为miR-21高表达组、miR-21低表达组及PDCD4 mRNA高表达组、PDCD4 mRNA低表达组。Spearman相关分析miR-21与PDCD4 mRNA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miR-21、PDCD4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miR-2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DCD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1与PDCD4的表达呈负相关(r=-0.883,P=0.000)。miR-21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低于miR-21低表达组(χ2=4.720,P=0.030),生存时间短于miR-21低表达组(P=0.029)。PDCD4 mRNA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高于PDCD4 mRNA低表达组(χ2=7.871,P=0.005),术后生存时间长于PDCD4 mRNA低表达组(P=0.006)。结论 miR-2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DCD4呈低表达;二者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21 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乔名坤 孙大强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47-48,共2页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26例开胸手术后发生PE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资料相匹配的56例开胸手术后未发生PE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26例开胸手术后发生PE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资料相匹配的56例开胸手术后未发生PE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型糖尿病(T2DM)、深静脉血栓(DVT)病史、肺癌、术后卧床>3d与开胸手术后发生PE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 =4.978,95% CI 0.208 ~5.497)、COPD(OR=9.962,95% CI1.539~64.486)、T2DM(OR=14.955,95% CI2.175~102.847)、DVT(OR =42.114,95% CI3.288 ~ 539.401)、肺癌(OR=13.798,95% CI 1.621 ~ 117.459)、术后卧床>3d(OR =4.952,95% CI1.053 ~ 23.276)是开胸手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吸烟史(OR=0.347,95% CI0.066~4.006)不是开胸手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开胸手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 50岁)、COPD、T2DM、深静脉血栓、肺癌、术后卧床>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开胸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