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脐血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细胞重建的相关性
1
作者 刘敏媛 李泊涵 +11 位作者 吉奇 张森林 张志奇 杨晨唯 刘露 张晖 夏子豪 汪书然 肖佩芳 卢俊 李捷 胡绍燕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94-199,共6页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接受脐带血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活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淋巴细胞重建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MV活化的发生... 目的 探讨儿童白血病接受脐带血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活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T淋巴细胞重建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MV活化的发生率,并分析单次及多次CMV活化对T淋巴细胞重建的影响,最后随访时间是2022年12月。结果 共纳入75例患儿,移植100d内53例发生CMV活化,18例表现为难治性。单因素分析示:预处理使用ATG是CMV活化的危险因素(P=0.043);移植时HLA配型不合、发生Ⅱ-Ⅳ度aGVHD是难治性CMV活化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示:发生Ⅱ-Ⅳ度aGVHD是难治性CMV活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发生多次CMV活化者移植后1年内CD4^(+)细胞重建延迟。移植后1个月内CMV活化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CMV活化的AML患儿累积复发率下降。结论 预处理使用ATG是白血病儿童脐血移植后CMV活化的危险因素,供-受体HLA配型不合、发生Ⅱ-Ⅳ度aGVHD是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多次CMV活化影响CD4^(+)细胞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难治性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供者与HLA相合供者HSCT治疗儿童MDS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2
作者 戴银亮 夏子豪 +6 位作者 胡轶歆 高莉 高伟 李捷 卢俊 肖佩芳 胡绍燕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移植作为替代方案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4月1日—2022年8月30日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allo-HSCT的22例儿童进展型MDS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移植作为替代方案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4月1日—2022年8月30日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allo-HSCT的22例儿童进展型MDS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全相合移植6例,单倍体移植16例。结果22例患儿均实现中性粒细胞植入,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组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1(10~12)天和11(9~17)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1(8~16)天和12(7~28)天。两组a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P=0.013),Ⅱ~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0%和81%(P=0.001),aGVHD发生时间、Ⅲ~Ⅳ度aGVHD、cGVHD、广泛型c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单倍体组移植后围植入综合征发生率为81%,显著高于全相合组的17%(P=0.011)。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组在CMV血症、EBV血症、出血性膀胱炎、肺部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截止日期,全相合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0.82(8.00~68.00)个月,单倍体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1.38(2.77~69.77)个月,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2.7±1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倍体移植与同胞全相合移植后细胞植入、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免疫重建及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无全相合供者的儿童MDS患者,单倍体供体移植可作为合适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单倍体供者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L35A新突变致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3
作者 崔凯 胡绍燕 +3 位作者 李捷 张森林 夏子豪 范俊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病例资料.患儿,女,5岁3个月,出生后2个月因“面色苍白”于我院就诊,血常规: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4.2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1×10^(9)/L,血小板491×10^(9)/L。之后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 病例资料.患儿,女,5岁3个月,出生后2个月因“面色苍白”于我院就诊,血常规: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4.2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1×10^(9)/L,血小板491×10^(9)/L。之后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贫血,中性粒细胞波动于0.86-2.18×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波动于0.64%~2.72%,红细胞体积波动于95-115fL,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低水平,红系增生减低,占4.5%,以中、晚幼红为主,粒红比3.78∶1,巨核细胞1个,见图1。促红细胞生成素:293.54(正常参考值4.3-29)mIU/L。血生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相关检测、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测均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核细胞增生 面色苍白 骨髓涂片 红细胞体积 溶血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网织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玉溪市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毒原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帅 朱敏 +6 位作者 夏子豪 王廿 周涛 董家红 陈永对 张仲凯 范在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114,共5页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是由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2014年1月在对云南省玉溪市玉米病毒病害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表现严重花叶、矮化叶片甚至整个植株坏死症状的...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是由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2014年1月在对云南省玉溪市玉米病毒病害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表现严重花叶、矮化叶片甚至整个植株坏死症状的玉米。对采集样品进行RT-PCR检测,所有样品中都同时检测到了MCMV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在一个样品中同时检测到了MCMV、SCM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 玉米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根肿菌及油菜根肿病分子检测与早期诊断 被引量:8
5
作者 关格格 邢曼竹 +5 位作者 庞文星 夏子豪 杨新宇 朴钟云 吴元华 梁月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9-414,共6页
近年来芸薹根肿菌引起的根肿病已成为我国油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为建立一套在土壤、植物组织和种子中精准检测根肿菌的高效分子方法,利用根肿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设计一对... 近年来芸薹根肿菌引起的根肿病已成为我国油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为建立一套在土壤、植物组织和种子中精准检测根肿菌的高效分子方法,利用根肿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b ITS1),通过PCR反应优化体系进行根肿菌的分子检测及病害评估。结果表明,该引物及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根肿菌DNA,不受土传病原真菌、细菌、线虫及寄主植物内生菌的DNA干扰。灵敏性检测表明,模板DNA最低浓度达1pg·μL^-1,土壤带菌量最低为1×10^3个孢子/g土,种子带菌量最低1×10^5个孢子/g种子。此外,该体系能够用于检测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寄主植物(如组织、种子)和土壤类型。同时,可用于田间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油菜根部及周围土壤的根肿菌检测。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检测样品种类丰富,可为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监测与预警、综合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根肿菌 分子检测 根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羧基化聚吡咯-氯化血红素和点触发链置换反应信号放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转基因作物中CaMV35S序列
6
作者 翟应惠 夏子豪 +4 位作者 张鸿雁 叶永康 操小栋 郑海松 李云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6,共8页
为适应快速增长的转基因生物(GMOs)安全评价与管理的需求,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文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羧基化聚吡咯(cPPy)与氯化血红素(Hemin)的纳米复合物(cPPy-hemin),并以其为信号标签合成了一种DN... 为适应快速增长的转基因生物(GMOs)安全评价与管理的需求,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文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羧基化聚吡咯(cPPy)与氯化血红素(Hemin)的纳米复合物(cPPy-hemin),并以其为信号标签合成了一种DNA双链结构功能化的纳米信标(DNA-cPPy-hemin)。利用cPPy-hemin增强的模拟酶催化活性,结合点触发链置换反应(TSDR)信号放大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电化学基因传感器用于转基因成分的灵敏检测。通过信号探针(Ps)与模板链(Ts)、辅助链(As)结合形成DNA双链体结构中的-NH2功能化cPPy-hemin,制备Ts/As/Ps-cPPy-hemin双链DNA结构的纳米信标。在目标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CaMV35S)序列和燃料链(Fs)存在下,TSDR过程释放出的Ps-cPPy-hemin与固定在电化学沉积金纳米粒子修饰GCE表面上巯基化的DNA捕获探针(Cs)相结合,利用cPPy-hemin对H2O2的模拟酶催化产生的电信号,可实现对CaMV35S的定量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目标基因序列的检测范围为1.0×10^(-14)~1.0×10^(-9)mol/L,检出限(S/N=3)为3.2×10^(-15) mol/L。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与稳定性,可用于转基因大豆中总DNA提取物的CaMV35S转基因片段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化聚吡咯 氯化血红素 点触发链置换反应 模拟酶 转基因 电化学基因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