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俯卧位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报道
1
作者 李润 武健 +2 位作者 徐倩 兰丽霞 覃露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1期77-80,共4页
总结了1例俯卧位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案例分析,旨在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以贵州省某三甲医院的这例患者为例,全面总结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生的原因、相应处理措施以及预防策略。对于俯卧位全麻下脊柱... 总结了1例俯卧位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案例分析,旨在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以贵州省某三甲医院的这例患者为例,全面总结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生的原因、相应处理措施以及预防策略。对于俯卧位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的护理而言,熟练掌握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范措施并具备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对有效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生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脊柱手术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辅助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42
2
作者 章晖 叶波 +3 位作者 邱新文 兰丽霞 任旋 刘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5-977,共3页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2012年1月至12月92例(92眼)患者术前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作为非注射组(A组)、2013年1月至12月82例(84眼)患者术前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作为注射组(B组)。比较2组患者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视力。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为(116.22±17.46)min,B组为(80.49±18.11)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较大量出血20眼,占21.7%,B组较大量出血4眼,占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3,P〈0.05);A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4眼(26.1%),B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眼(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5)。术后随访期内,A组再出血8眼,其中4眼出现再增殖合并局限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手术,B组未见再出血及再增殖的病例,视网膜均平伏。术后视力:A组为手动~0.3,B组为手动~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前、术后视力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注射雷珠单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并且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3 G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8
3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 被引量:6
4
作者 黄银花 章晖 +3 位作者 叶波 兰丽霞 任旋 邱新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眼均行雷...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眼均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2周后行TA玻璃体内注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眼底表现、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若黄斑水肿复发则再次行雷珠单抗联合TA治疗,直至黄斑水肿消退。结果治疗前患眼视力为0.16±0.09,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694.88±79.06)μm。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视力显著提高,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无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除1眼在首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外,其余患眼随访期间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1个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渗出明显吸收,视盘及黄斑部荧光素渗漏明显减轻。患眼平均注药次数为2.11次。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与玻璃体内注射及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雷珠单抗联合TA治疗Ⅱ型视盘血管炎继发性黄斑水肿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以明显缩短治疗周期、减少药物注射次数,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曲安奈德 Ⅱ型视盘血管炎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损伤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新文 周爱云 +4 位作者 邱丘 任旋 兰丽霞 宋志杰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9-1054,共6页
目的探讨非损伤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R患者60例(60眼),分为3组... 目的探讨非损伤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laser,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R患者60例(60眼),分为3组非治疗观察(non-therapeutic observation,NTO)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组、SML组,每组20例(20眼)。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自发荧光、黄斑完整评估仪等获取研究前后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敏感度(retinal sensitivity,RS)、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高度及消失时间、中心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horiocapillaris flow area,CFA)等数据以及评估椭圆体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等损伤。结果NTO组仅4眼SRF消失,消失时间为(2.98±0.34)个月;PDT组患眼经(1.25±0.44)次PDT治疗后SRF均消失,消失时间为(1.87±1.32)个月;SML组患眼经(2.70±1.63)次治疗后SRF均消失,消失时间为(3.50±2.06)个月,PDT组与SML组治疗次数及SRF消失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NTO组BCVA、RS稍改善,CMT、SCFT及CFA均较入组时下降,但末次随访时NTO组上述指标与PDT组、SM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T组、SML组BCVA、RS及CF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与SCFT均较治疗前下降,两治疗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TO组持续存在椭圆体带损伤,PDT组、SML组椭圆体带形态均改善,自发荧光均未见明显变化,均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SML组未见滴定激光斑点。结论慢性CSCR积极治疗可以避免黄斑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损伤;SML治疗与PDT治疗结果类似,均能有效改善慢性CSCR患眼视功能与恢复视网膜形态结构,但SML治疗次数相对较多、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 光动力疗法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自发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