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裂变与聚升——基于有无留守经历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余习德 杜文明 +2 位作者 黄小萍 梁红英 伍红梅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6,共7页
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对中职生应对身份认同、留守经历及学业压力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1856名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并从“整体”与“比较”的视野解析。整体层面:第一,男生、城镇籍、无留守、住校及... 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对中职生应对身份认同、留守经历及学业压力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1856名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并从“整体”与“比较”的视野解析。整体层面:第一,男生、城镇籍、无留守、住校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更好。第二,年龄、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弹性正相关;留守时长、主观家庭社会阶层地位与心理弹性负相关。比较层面:第一,在留守生中,心理弹性存在“隔代抚养”与“血亲远近”效应。第二,可将无留守生分为“C1中度弹性组”与“C2中度偏上弹性组”;而留守生则可裂解为“T1低弹性组”“T2中弹性组”与“T3高弹性组”。第三,对于无留守生而言,年级、性别、年龄、母亲学历预测C2组。对于留守生而言,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是否住校预测T2组;性别、家庭子女数量、父亲学历、母亲职业预测T3组。总之,中职学生心理弹性普遍有待提高,留守生表现出两极性且提升区间更大。未来在优化校园支持的同时,需关注女生、高年级、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也需普及家庭结构、学历提升与工作稳定之间的协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弹性 留守经历 潜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影响饮食行为:实证进展与理论构思 被引量:7
2
作者 余习德 张小娟 +2 位作者 鲁成 朱一奕 高定国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5-969,共15页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性线索(Interoceptive cues),即个体与饮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声、吞咽饮品声,制作与准备饮食过程中的声音等);外感受性线索(exteroceptive cues),即环境音(主要指噪音)与背景音乐。行为研究结果普遍强调认知因素在声音与饮食间所起的作用,如注意的分散与转移、跨通道联结(匹配性效应)、期望与回避(潜在的音画效应)等。而神经科学则以"听-嗅-味"为突破口,从"多通道整合"的角度为理论间的争议寻求更为清晰的证据与潜在的内部机制;与此同时,情绪唤醒、躯体标示(内隐联结)与具身认知视角有望成为新的理论整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音 关联音 音乐 饮食行为 多通道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意义传递的神经证据--基于启动范式的发现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余习德 鲁成 +1 位作者 熊希灵 高定国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2-756,共15页
使用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情感启动(affective priming)以及和声启动(harmonic priming)四种启动范式及其变式,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音乐能够传递不同的意义,其主要的神经证据是两大脑电指标... 使用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情感启动(affective priming)以及和声启动(harmonic priming)四种启动范式及其变式,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音乐能够传递不同的意义,其主要的神经证据是两大脑电指标:对应于外在音乐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N400与对应于内在音乐意义(intra-musical meaning)的N5。对4种启动范式的分析发现:1)音乐以"语义"与"非语义"两种形式为媒介传递意义;2)启动范式的核心特征即是对基于"音乐知觉与图式"的"期望匹配与不匹配效应"的操作。与此同时,近期的研究表明N400与N5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彼此独立",而是倾向于共存与共变,甚至是一个成分的两种表达。未来研究在进一步厘清音乐内、外在意义深层关联的同时,有必要将音乐意义传递的神经科学研究纳入到更为宏阔的时代、地域与社会性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内在意义 外在意义 N400 N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流逝感:概念探索、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余习德 邓丽仪 +1 位作者 鲁成 高定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9期542-552,共11页
研究根据"时间意识"的理论及已有实证结论,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探讨"时间流逝感"(feeling of the passage of time,FPT)这一概念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时间流逝感的三个子维度,即"情绪情... 研究根据"时间意识"的理论及已有实证结论,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探讨"时间流逝感"(feeling of the passage of time,FPT)这一概念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时间流逝感的三个子维度,即"情绪情感"、"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前两个维度验证了前人"情绪—注意"的理论模型,而"行为反应倾向"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时间流逝感的概念内涵。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量表的三维结构在不同人群中(中学生、大学生、中年人)存在较为稳定的一致性。该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焦虑、抑郁量表呈现出显著相关,故FPT量表具有一定的效标关联效度。该量表的分半信度、组合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计量心理学的基本要求。最后,文章基于FFT信效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予以了讨论。结论:本研究对时间流逝感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不同人群有关时间流逝态度与情感的一般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流逝感 中学生 大学生 中年人 情绪 易感性 行为反应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职学生人际关系亲密程度与类型的二维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余习德 杜文明 +2 位作者 邱智婷 梁奕琳 张思旖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69,共7页
父子、母子、师生与同学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亲密的主要来源。分别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三所中职学校的1287名中职学生四类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的“量”的差异与组合模式人群类别的“质... 父子、母子、师生与同学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亲密的主要来源。分别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三所中职学校的1287名中职学生四类人际关系亲密程度的“量”的差异与组合模式人群类别的“质”的差异进行检测。以变量为中心的结果表明:第一,家庭子女数量与母子亲密呈负相关;第二,母子、父子、师生及同学亲密均呈两两正相关;第三,母子亲密存在年级与户籍差异,父子亲密存在年级与性别差异,同学亲密与师生亲密存在性别差异。以个体为中心的结果表明:其一,潜在剖面分析技术可以将中职学生的人际亲密划分为三个剖面,“C1低亲子—中校园亲密型(36.83%)”“C2低亲子—高校园亲密型(37.68%)”与“C3高亲子—高校园亲密型(25.49%)”。其二,在C1中,同学亲密占主导;在C2与C3中,师生亲密占主导。基于此提出: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基于亲密型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学生客观审视亲子亲密背后的家庭结构与人际功能、创新以校园亲密为抓手联动亲子亲密的家校共育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 亲密程度 亲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愿望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预测因子
6
作者 余习德 刘欢 +4 位作者 余学梅 林耀辉 黄子琪 邱智婷 洪弋涵 《校园心理》 202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目的 对高中生愿望进行人群划分,并分析性别、年级、上学方式、体像烦恼和社会媒体压力对高中生愿望潜在类别的预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广东省与云南省共4所中学881名高中生,进行愿望指数、体像烦恼及社会媒体压力量表的测评,... 目的 对高中生愿望进行人群划分,并分析性别、年级、上学方式、体像烦恼和社会媒体压力对高中生愿望潜在类别的预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广东省与云南省共4所中学881名高中生,进行愿望指数、体像烦恼及社会媒体压力量表的测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潜在剖面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高中生愿望可划分为2个类型:类别1“低外部-中内部目标”(21.9%)与类别2“中外部-高内部目标”(78.1%)。(2)性别与年龄对愿望的潜在类别具有预测效应(β=0.623,P<0.01;β=0.407,P<0.05)。(3)媒体社会压力对愿望类别具有预测效应(β=0.056,P<0.01)。结论 高中生愿望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群体异质性。女生、年龄越大以及感知媒体压力越大的高中生,越有可能形成类别2型愿望--“中外部-高内部目标”。两类愿望的具体特征提示,内部、外部目标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育者可重点关注与引导两者之间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 目的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体像烦恼 社交媒体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流逝感:时间心理学新视野 被引量:8
7
作者 余习德 邓丽仪 +2 位作者 熊希灵 鲁成 高定国 《心理研究》 2018年第6期483-493,共11页
近年来,时间流逝感的研究聚集于当前时间流逝感与生活时间流逝感,或简称为短/长时距时间流逝感。研究表明:慢时间流逝感、当前时间流逝感是知觉与体验的结果;快时间流逝感、生活时间流逝感则是基于记忆、推理的产物。质性与量化研究从&q... 近年来,时间流逝感的研究聚集于当前时间流逝感与生活时间流逝感,或简称为短/长时距时间流逝感。研究表明:慢时间流逝感、当前时间流逝感是知觉与体验的结果;快时间流逝感、生活时间流逝感则是基于记忆、推理的产物。质性与量化研究从"状态(注意与唤醒)"与"特质(认知风格与个性特征)"的角度概括了时间流逝感的影响因素,相关结论为时间流逝感经验密度统合模型的提出夯定了基础。中国自古便有通过强调时间流逝而珍惜当下的教育与文化传统,时间流逝感作为时间的概念性表征,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其概念启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流逝感 时间心理学 十年效应 社会互动 生命经验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流逝感与时间观、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余习德 鲁成 高定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8期493-502,共10页
时间流逝感是个体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与情感。时间观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对西方群体的调查表明:时间观各维度间越不平衡,被试感觉过去十年流逝得越快;时间观越平衡,过去十年流逝得越慢。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结... 时间流逝感是个体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与情感。时间观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对西方群体的调查表明:时间观各维度间越不平衡,被试感觉过去十年流逝得越快;时间观越平衡,过去十年流逝得越慢。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结论并未以标准化的测量手段验实(特别是在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群中)。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了我国928名大学生流逝感与时间观、流逝感与人格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流逝感是包含"情绪情感"、"生理易感"与"行为倾向"的三维统合心理表征;(2)时间观中的"消极过去"、"宿命现在"与"未来"维度可依次正向预测流逝感得分;(3)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严谨性"可依次正向预测流逝感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流逝感 时间观 大五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时间流逝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中介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余习德 刘嘉帆 +2 位作者 冯国艳 陈鲜丽 鲁成 《校园心理》 2022年第6期426-432,共7页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与认知现状,探索时间流逝感的影响因素,流逝感与同一性风格、时间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高等院校开展时间教育、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整群抽样,对广东省3427名大学生开展流逝体验、认知...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与认知现状,探索时间流逝感的影响因素,流逝感与同一性风格、时间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高等院校开展时间教育、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整群抽样,对广东省3427名大学生开展流逝体验、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处理数据。结果①大学生普遍认为“时间快慢”与“时间长短”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且比较重视时间流逝感的价值。②傍晚与深夜(19:00—23:00)、冬季流逝感最强烈;相对于较遥远的过去,“过去一年”流逝得最快。③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城市级别)、性别、专业(人文社科与自然理工)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预测流逝感(P<0.01);中介分析显示:同一性信息与规范风格分别通过流逝感影响时间价值观[bootstrap 95%CI(0.03,0.07);(0.01,0.03)]。结论时间流逝感具有一定的价值且大学生有必要产生流逝感。客观层面,流逝感受到居住地、性别、所学专业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主观层面,流逝感在同一性风格与时间价值观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流逝感 同一性风格 时间价值观 佛系与躺平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时间流逝观的结构与测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习德 刘嘉帆 +5 位作者 古晓轩 朱逸钧 杨鹏立 林耀辉 陈鲜丽 鲁成 《校园心理》 2023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时间流逝观念的结构,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与高等院校的时间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名大学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勾勒出时间流逝观的结构并编制相应量表。对1079名、1705名、1087名与49名大学生分别... 目的探索大学生时间流逝观念的结构,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与高等院校的时间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19名大学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勾勒出时间流逝观的结构并编制相应量表。对1079名、1705名、1087名与49名大学生分别进行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与重测信度检验的施测。结果以生命长度衡量,(1)时间流逝观由正性促进、负性抑制、时间估计、生命触动与基本价值5个维度构成,由20个条目组成;(2)时间流逝观量表信度指标良好,且量表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时间流逝观5因子结构稳定。自编时间流逝观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可作为测评大学生时间流逝观念的标准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知觉 生命 结果可重复性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退两难: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新特征及潜在剖面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习德 刘嘉帆 +1 位作者 杜文明 周元春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35-40,共6页
一直以来,成就动机都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关切。以往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普遍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为进一步考察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表现特征,以及尝试从“群际类别”的角度解释其独特性,对广东省... 一直以来,成就动机都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关切。以往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普遍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为进一步考察中职学生成就动机的表现特征,以及尝试从“群际类别”的角度解释其独特性,对广东省6所中职学校共979名学生开展调查并对数据使用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偏低,且回避失败动机有高于追求成功动机的倾向;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可划分三类成就动机人群类型,即C1低追求成功—低回避失败型(占比10%)、C2中追求成功—中回避失败型(占比50%)与C3中追求成功—高回避失败型(占比40%)。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出“进退两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 回避失败 中职学生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成就动机与手机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作者 余习德 黄小萍 +3 位作者 林梓湫 刘雨诗 冼土龙 吴晓纯 《校园心理》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 旨在探究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拟基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建构歧视知觉作用于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并考察成就动机与手机依赖在作用路径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职学生歧视知觉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 目的 旨在探究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拟基于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建构歧视知觉作用于自杀意念的路径模型,并考察成就动机与手机依赖在作用路径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职学生歧视知觉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手机依赖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767名中职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手机依赖均呈正相关(r=0.40,P<0.01;r=0.49,P<0.01),与成就动机呈负相关(r=-0.30,P<0.01)。手机依赖与成就动机在中职学生歧视知觉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单独中介作用均显著,Bootstrap 95%CI为(0.04,0.12)与(0.02,0.06)。手机依赖和成就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Bootstrap 95%CI为(0.01,0.03)。结论 歧视知觉通过提高手机依赖程度、降低成就动机水平进而强化中职学生的自杀意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自杀意念 成就动机 科技成瘾 手机依赖 中职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