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谱CT融合补偿策略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
作者 马一鸣 姚梅 +5 位作者 牡丹 张鑫 刘任远 张冰 杨尚文 李清霞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光谱CT(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技术是否能在限制总辐射吸收率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40例/组。A组使用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光谱CT(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技术是否能在限制总辐射吸收率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A、B两组,40例/组。A组使用10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5.0 mL/s,行传统剂量IQon CT扫描(管电压120 kV,32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B组使用40 mL对比剂,注射流速为3.5 mL/s,行补偿策略IQon CT扫描(管电压70 kV,270 mgI/mL威视派克注射液)。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主、客观评价[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计算辐射剂量[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与对比剂碘吸收系数。结果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观质量评分≥3分,两组图片一致性高(P<0.05)。两组图像各亚组的CT值、SNR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CT值均低于B组,其中B组在40 keV单能量图像具有最优的CT值、CNR和SNR。B组CTDIvoI减少66.7%,DLP减少83.8%,ED减少75.6%(P<0.05)。B组对比剂碘吸收系数比A组降低70.1%(85.2 g vs 25.4 g)。结论IQon CT联合补偿策略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ct血管成像 补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2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搏动性耳鸣识别及高致病区域
3
作者 田山 王治文 +2 位作者 曹学鹏 苏磊 刘兆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2,共8页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诊断。使用迁移学习Resnet-v1-50模型,取骨窗颞骨中部水平截面样本进行分类学习,并以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方法对分类高权重区域自动标注;统计CT截面大图(全颅)、中图(双侧颞骨)、小图(右侧颞骨)3种数据集的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涉及的解剖结构,逐步细化感兴趣区域,提高分类高权重区域标注分辨率。实验结果显示:包含双侧颞骨的中图数据集分类精度最好,测试集精度达到100%。搏动性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集中于双侧或单侧颞骨部位,主要包括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上鼓室等部位。搏动性耳鸣与颞骨及附近骨质结构有密切关系;搏动性耳鸣患者在双侧颞骨或耳鸣对侧颞骨均有较大概率存在区别于无耳鸣人群的结构异常;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鼓室等结构均有较高概率包含搏动性耳鸣的高致病区域。以上影像分析结论与搏动性耳鸣生物力学研究结论实现了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机器学习 可视化策略 ct影像 神经网络模型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bira SI小动物SPECT-CT对^(99m)Tc的检测性能研究
4
作者 唐婕 徐栋 +5 位作者 胡潜岳 张波 李伟 王立振 俞惠新 赵富宽 《同位素》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Albira SI小动物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SPECT-CT)是单光子放射性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先进影像工具,其质量控制及检测性能是图像质量和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基本保障。为评价Albira SI SPECT-CT设备应用的真实性、可靠性,采... Albira SI小动物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SPECT-CT)是单光子放射性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先进影像工具,其质量控制及检测性能是图像质量和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基本保障。为评价Albira SI SPECT-CT设备应用的真实性、可靠性,采用临床常用单光子核素^(99m)Tc对Albira SI小动物SPECT-CT进行季度性质量控制,同时进行测量结果的线性、稳定性、偏差的检测,并初步尝试小动物骨代谢扫描。结果表明,该设备与放射性活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强,与常用活度测量设备测量结果差异较小。Albira SI小动物SPECT-CT能够准确反映单光子核素^(99m)Tc的放射性活度分布,小鼠骨代谢显像效果好,适用于临床前放射性药物研究。本研究中建立的系统研究SPECT-CT性能的方法可为类似设备的操作提供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物SPEct-ct ^(99m)Tc 检测性能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5
作者 高彦春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89-94,115,共7页
目的:探讨西门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复杂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1,仅接受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西门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复杂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1,仅接受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和观察组(n=51,在西门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19.52±25.85 min)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8.96±17.23 min)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15.25±18.74 mL)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85.65±12.36 mL)显著降低(P<0.001),观察组患者的1次穿刺成功率和结石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6.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和72 h的KIM-1、Cys-C、NGAL水平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CT扫描技术辅助PCNL治疗复杂肾结石显著提高了手术效率和结石清除率,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经皮肾镜碎石术 复杂肾结石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罗丹 彭黎明 +2 位作者 陈凤舞 余双 曾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连续监测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分析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包含9种不同密度物质的插件的Catphan604模体,在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下,分别使用临床常用的5种扫描协议[头部(RT Head)、头颈部(RT+C+Sh... 目的连续监测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分析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包含9种不同密度物质的插件的Catphan604模体,在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下,分别使用临床常用的5种扫描协议[头部(RT Head)、头颈部(RT+C+Shoulder)、胸部(RT Chest)、腹部(RT Abdomen)和盆腔部(RT Pelvis)]扫描获取图像,基于RadiAnt软件获取CT值,对获得的60个CT图像序列进行分析。记录5种协议下Catphan604模体中9种不同密度插件的平均CT值,并参照标准值进行数据分析。对监测期间采集的CT值平均值进行重复测量之方差分析。结果5种扫描协议中,RT Chest扫描协议下与标准值的偏差值最大,RT Head、RT+C+Shoulder、RT Abdomen和RT Pelvis 4种扫描协议的偏差值相对更小。5种协议都分别在最小和最大密度插件(air和teflon)偏差更大(≥37 Hu)。9种插件在5种扫描协议下的CT值表现相对稳定,其中acrylic插件(120 Hu)的CT值与标准值偏差最小(0.4 Hu)。RT Chest协议下CT值最稳定,密度大的两个插件(bone 50%、teflon)与标准值的偏差更大(≥66.33 Hu)。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图像CT值的稳定性较好,CT平均值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值-电子密度曲线具有较高的重合度。结论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CT值稳定,为肿瘤放射治疗精准剂量计算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模拟定位机 Catphan604模体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能谱CT定量分析尿酸盐沉积对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
7
作者 马宏洋 刘力 +3 位作者 钟威 刘宏刚 孟洪颜 梁晏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6,20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能谱CT尿酸盐沉积定量分析膝关节痛风性膝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血液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9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72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与87...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能谱CT尿酸盐沉积定量分析膝关节痛风性膝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血液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9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72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与87例非痛风性膝关节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能谱CT资料,评估膝关节不同部位尿酸盐沉积,结合血液检验指标分析尿酸盐沉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膝关节痛风结节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354、0.326、0.260,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单钠尿酸盐晶体半定量数据、膝关节痛风结节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563、0.257,P<0.05)。痛风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关节旁软组织尿酸盐浓度、骨质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498、0.166,P<0.05),红细胞沉降率与关节旁软组织(肌腱、韧带等)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325,P<0.01),血清尿酸与膝关节痛风结节、关节旁软组织(肌腱、韧带等)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264、0.243,P<0.05)。以最终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平均体积结合双能能谱CT辅助诊断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最佳截断值为2.190、122.96、9.049。结论能谱CT可早期识别并定量分析尿酸盐结晶,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平均体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清尿酸等血液检验指标对评估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痛风活动度、病情迁移程度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膝关节 能谱ct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淋巴细胞计数 中性白细胞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人工智能在CTPA肺栓塞诊断效能及肺栓塞指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8
作者 杨舒同 李竹君 +7 位作者 金超 侯伟 赵文哲 张宝平 田倩 肖瑶 荐志洁 刘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1,共5页
目的 验证基于CT肺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的肺栓塞人工智能识别系统(PE-AI)的诊断效能及危险分层能力,分析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0日疑似PE患者行... 目的 验证基于CT肺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的肺栓塞人工智能识别系统(PE-AI)的诊断效能及危险分层能力,分析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0日疑似PE患者行CTPA检查病例416例。采用双盲法由2名低年资影像医师与PE-AI分别对收集病例进行栓子检出和诊断,并分别记录诊断时间;以3名高年资影像医师结合临床随访结局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评价AI、人工与PE-AI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使用Delong-t检验进行比较。肺栓塞确诊病例分别收集AI及人工计算的肺栓塞指数(pulm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index, PA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PE-AI、人工及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85.6%、90.8%和95.1%,三组AU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I的读片时间[(0.16±0.07)min]明显低于人工[(4.42±1.85)min,P<0.001]及联合诊断[(4.58±1.84)min,P<0.001]。肺动脉栓塞确诊病例亚组分析中,PE-AI与人工测得的PAO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 ICC=0.80)。结论 AI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识别肺动脉栓子,辅助放射科医师提高诊断效率;同时通过对肺动脉PAOI的智能检测,有助于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分层,优化诊疗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ct肺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肺栓塞指数(PA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和NMR技术的UHPC孔隙结构研究
9
作者 王张翔 金浪 +3 位作者 陈培鑫 陈飞翔 姚天豫 陈徐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0,共6页
为研究喷射工艺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内部孔隙结构的影响,设计了喷射和模筑两种构筑方式的UHPC,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分析了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 为研究喷射工艺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内部孔隙结构的影响,设计了喷射和模筑两种构筑方式的UHPC,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分析了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分布、微米级孔径分布和纤维分布;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T_(2)图谱孔径转换,从更为细观的层次研究了喷射UHPC内部的孔径分布情况,并将试验结果与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浇筑方式的UHPC内部均以不连通孔隙为主,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分布有一定降低,其内部的孔径分布趋向于小而密;喷射回弹会造成UHPC内部不同程度的孔隙率增加,其中约1.5%为无害孔,仅约0.2%为有害的非毛细孔;喷射工艺对UHPC内部纤维分布也有影响,喷射UHPC内部纤维绕Z轴(喷射方向)分布得更加均匀,且趋向平行于受喷面呈二维乱象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UHPC ct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纤维分布 孔隙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CT误诊为肝脓肿临床分析
10
作者 杨明 刘振中 +2 位作者 王志鹏 李若旭 董春娇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CT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2例HCC CT误诊为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上腹部胀痛不适,伴腹胀、腹部疼痛、发热,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考虑肝右叶脓肿可能性...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CT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2例HCC CT误诊为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上腹部胀痛不适,伴腹胀、腹部疼痛、发热,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考虑肝右叶脓肿可能性大,后行腹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肿瘤,后在CT引导下行肿瘤穿刺活检术,穿刺病理检查示HCC,确诊HCC。误诊时间18 d。确诊后在全麻下行肝癌(Ⅶ段)全切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中分化HCC。术后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1例右季肋部间歇性胀痛不适,肝区叩击痛阳性,肝酶升高,行CT检查诊断为肝脓肿,后经开腹探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HCC,确诊HCC。误诊时间7 d。确诊后行肝癌(Ⅶ段)全切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中分化HCC。术后予免疫治疗,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结论HCC早期表现常与肝脓肿等疾病相似,易误诊。故临床医生应加强对HCC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密切结合临床,仔细鉴别,必要时及时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以避免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 误诊 肝脓肿 ct检查 病理检查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刘明珠 田恩照 +2 位作者 薛文俊 王红旭 陈少武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 ICAS患者129例,依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mg/d...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 ICAS患者129例,依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mg/d)、标准剂量组(20mg/d)以及强化组(40mg/d),各43例,三组均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并持续3个月,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的差异。依据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将129例患者分为症状改善组(显效+有效)与无改善(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CTP参数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TP相关参数预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的价值。结果 三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77%(30/43)、72.09%(31/43)和93.02%(40/43),强化组治疗有效率均较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更高(P<0.05)。3个月后,强化组患者的CBF、CBV均高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其MTT、TMax均较低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P<0.05)。本研究纳入129例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101例,无改善28例,症状改善组患者其CBF、CBV均高于无改善组,MTT、TMax均低于无改善组(P<0.05)。CTP各参数联合预测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AUC为0.917,95%CI为0.855~0.958,其预测效能均较CBF、CBV、MTT、TMax单一指标预测效能更高(Z=4.152、3.204、2.680、3.042,P<0.05)。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治疗s ICAS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CTP检查能够有效评估阿托伐他汀治疗sICAS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阿托伐他汀 ct灌注成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分析
12
作者 梁耘 莫健姣 +3 位作者 杨静爱 吴英宁 李保生 黄昌辉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调取全部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256-MSCTA与颈动脉超... 目的 分析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调取全部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256-MSCTA与颈动脉超声资料,对比CAG与256-MSCTA检查参数结果的差异性;以CAG为“金标准”,分析256-MSCTA对冠脉狭窄分级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析256-MSCTA、颈动脉超声与二者联合对于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效能指标:敏感度、特异性;对比0级冠脉狭窄与1~4级冠脉狭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对比256-MSCTA下冠脉斑块钙化与非钙化患者的冠脉斑块CT值与颈动脉斑块CT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共检出病变冠脉段103段,256-MSCTA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间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CTA与CAG检查EEM面积、MLA、PA、PB、EI、RI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56-MSCTA、二者联合诊断结果与“金标准”间具有高度一致,颈动脉超声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经ROC曲线分析联合诊断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P<0.05);本组资料中0级冠脉狭窄的共39例、1~4级狭窄的共24例;冠脉狭窄1~4级的患者IMT高于0级,冠脉狭窄程度与IMT间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本组患者中冠脉斑块非钙化29例,钙化34例;钙化斑块患者CT值均高于非钙化,冠脉斑块CT值与颈动脉斑块CT值具有高度相关性(P<0.05)。结论 256-MSCTA联合颈动脉超声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能够为冠心病的预测提供准确性参考,且颈动脉斑块与冠脉斑块的钙化程度及颈动脉与冠脉狭窄程度均具有明确相关性,超声筛查颈动脉情况能够辅助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影像组学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13
作者 陶兴 杨文魁 +1 位作者 赵春梅 张瑞博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影像组学对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接受CT检查的2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后病理及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影像组学对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接受CT检查的2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后病理及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100例)和良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定性征象,评估CT灌注成像影像组学在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中的价值。结果CT灌注成像影像组学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率为87.50%,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85.71%。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组灌注值(AV)、灌注时间(AT)、血流量(BF)、血容量(BV)高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组(P<0.05);两组达峰时间(TTP)、峰值灌注值(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AV、AT、BV、BF)的AUC值>0.70。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影像组学对鉴别诊断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ct灌注成像 影像组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同步穿刺活检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结节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张阳 马保科 +2 位作者 范敏 黄亚涛 李俊鹏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同步穿刺活检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结节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至10月收治的80例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先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再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行CT...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同步穿刺活检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结节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至10月收治的80例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先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再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行CT引导下同步穿刺活检、射频消融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肺功能。结果80例经病理诊断均为恶性肺结节。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胸、出血、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总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最大呼气流速峰值、用力肺活量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T引导下同步穿刺活检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结节效果良好,且并发症较少,对肺功能的损伤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ct引导 射频消融 穿刺活检 气胸 胸腔积液 最大呼气流速峰值 用力肺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19-9、CEA、AFP检测联合128层MSCT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果
15
作者 陈建 王献春 梁鑫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 分析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FP)检测联合128层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癌组)。另... 目的 分析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FP)检测联合128层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癌组)。另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食管癌大小、形态、密度等CT征象,比较不同人群CA19-9、CEA、AFP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联合CA19-9、CEA、AFP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食管癌组CA19-9、CEA、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食管癌Ⅰ-Ⅱ期患者血清CA19-9、CEA、AFP1水平明显低于Ⅲ-Ⅳ期者(P<0.05)。ROC曲线示,MSCT、CA19-9、CEA、AFP四者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5、0.965、0.863,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CA19-9、CEA、AFP在食管癌中均呈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关;且上述因子联合MSCT检查可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糖链抗原19-9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CT研究与发展之展望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革 俞恒永 +2 位作者 勃鲁努.德.曼 庄天戈 赵俊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7-169,共13页
在过去十年中,CT理论、技术与应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鉴于CT的实用性,无疑,CT技术将继续推动生物医学应用和非生物医学应用。在这篇展望中,发表关于CT研究与开发的若干观点,着重提出未来十年内关键性的12个论题,它们是:解析重建、迭代... 在过去十年中,CT理论、技术与应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鉴于CT的实用性,无疑,CT技术将继续推动生物医学应用和非生物医学应用。在这篇展望中,发表关于CT研究与开发的若干观点,着重提出未来十年内关键性的12个论题,它们是:解析重建、迭代重建、局部/内重建、基于平板检测器的CT、双源CT、多源CT、新扫描模式、能(量)敏(感)CT、纳米CT、伪影消除、模式融合和相衬CT等。文中还列出了CT的若干典型生物医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重建 迭代重建 局部 内重建 基于平板检测器的ct 双源ct 多源ct 能(量)敏(感)ct 纳米ct 伪影消除 模式融合 相衬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技术在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5 位作者 刘飞 邓新恒 王朝鲁 崔书克 李永耀 闫威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量每例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关节内台阶、关节内间隙等,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分为复位组、非复位组。随后将数据依次导入人机交互智能软件,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识别分析,并测量出同人工测量同样的指标,依据同样标准分组后发现与人工测量信息一致(均复位组6例、非复位组8例,且组内数据两者一致)。继续在软件中对非复位数据行骨骼分割、骨折识别等处理,并生成包含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8份。最后针对需要复位的6例数据,由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分别在院内影像系统和软件中识别分析,分别判断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由另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核实两者所识别的骨块一致后,再进行骨块位移信息测量;两者在各自系统中分别测量出每1骨块在X轴(内外)、Z轴(前后)、Y轴(上下)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信息,同时软件组对数据进行骨折识别,并生成包含所有骨块位移信息、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6份。两者分别将各自数据录入数据表中。结果: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两组均得出6例复位、8例非复位数据,且分组数据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人工和软件测量14例数据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内台阶、掌倾角、关节内间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识别方面,软件识别出10例C型骨折,4例数据识别为B型;6例复位数据,每例数据两种测量方式均分割出2个骨块,每组12个骨块,经判定发现所识别骨块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人工和软件测量骨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软件在测量C1型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参数方面效能与人工测量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人机交互 计算机断层扫描 AI识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CT在去除头颈部义齿伪影中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18
作者 魏鹏月 黄晓颖 +2 位作者 吴桐 关晶 暴云锋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目的:固定义齿是临床常见的口内金属植入物,其材质多种,往往不可摘除。在头颈部CT扫描中固定义齿常产生金属伪影,严重干扰周围组织的准确显示。本系统性综述旨在全面总结能量CT在减少头颈部CT扫描中由固定义齿引起的金属伪影方面的最新... 目的:固定义齿是临床常见的口内金属植入物,其材质多种,往往不可摘除。在头颈部CT扫描中固定义齿常产生金属伪影,严重干扰周围组织的准确显示。本系统性综述旨在全面总结能量CT在减少头颈部CT扫描中由固定义齿引起的金属伪影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提高图像质量并促进临床精确诊治。方法:本研究广泛回顾并分析了近期关于能量CT去除固定义齿金属伪影的文献,探讨了4种主要方法:扫描参数优化、算法处理[包括迭代重建(IR)、虚拟单能量成像(VMI)和去金属伪影技术(MAR)]、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结果:扫描参数优化简便易行,但去金属伪影的能力有限,并存在增加辐射暴露的风险。算法处理方法如IR、VMI和MAR展示了不同程度的有效性,联合使用较单一技术在性能上表现更好。此外,新兴的深度学习方法在显著减少金属伪影的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图像。结论:本综述强调了利用能量CT减少头颈部扫描中固定义齿引起的金属伪影所取得的进展。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使用以及深度学习方法的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带来了希望,旨在提高CT图像质量并增强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ct 固定义齿 金属伪影 伪影减少技术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乳腺癌患者骨肌含量变化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林园园 谢妹珍 肖运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32-35,共4页
乳腺癌(BC)是目前全球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骨肌含量减少是影响BC治疗疗效、预后以及化疗毒性反应的因素,但临床随访尚缺乏对骨肌含量的监测,定量CT(QCT)已成为监测、量化骨肌含量变化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导致BC患者出现骨肌含量... 乳腺癌(BC)是目前全球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骨肌含量减少是影响BC治疗疗效、预后以及化疗毒性反应的因素,但临床随访尚缺乏对骨肌含量的监测,定量CT(QCT)已成为监测、量化骨肌含量变化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导致BC患者出现骨肌含量丢失的原因,以及QCT在骨质疏松症(OP)和肌少症(SP)中的应用价值,重点阐述骨肌含量变化对新辅助治疗疗效、预后预测以及化疗毒性评估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临床制订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提高BC患者疗效和预后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乳腺癌 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 新辅助治疗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材料分解图像在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魏文恺 崔磊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同时也是癌症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通常表现为肺结节。CT是评估肺结节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双能CT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获取两种不同能量谱的图像,双能CT实现材料分解,生成特定于材料...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同时也是癌症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通常表现为肺结节。CT是评估肺结节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双能CT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获取两种不同能量谱的图像,双能CT实现材料分解,生成特定于材料和能量的图像。现有研究表明,双能CT不仅可以用于鉴别肺结节良恶性、预测肺癌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和肺癌基因表达,还可以评估肺癌疗效及预后。本文就双能CT材料分解图像在鉴别肺结节良恶性、预测肺癌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肺癌基因表达、疗效评估及预后等临床应用方面展开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双能CT材料分解图像在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推动肺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肺结节 肺肿瘤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