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信息科学视角看《信息哲学》 被引量:21
1
作者 钟义信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17-31,共15页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与信息哲学的研究交相辉映。信息科学对于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应当与信息哲学的相关诠释互相印证。因此,基于信息科学基本成果,从信息科学的视角来评述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是颇有意义的。
关键词 信息科学 信息转换定律 信息哲学 存在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哲学的独特韵味及其超然品格——对三篇文章的回应和讨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邬焜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信息哲学不是日常经验和实用信息科学的功能性解释的附庸,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超越了符号信息学的狭隘视野。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理论的层次高于并超越了以往哲学所提出的身体、符号、实践等认识发生的中介理论。从信息产生的逻辑开... 信息哲学不是日常经验和实用信息科学的功能性解释的附庸,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超越了符号信息学的狭隘视野。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理论的层次高于并超越了以往哲学所提出的身体、符号、实践等认识发生的中介理论。从信息产生的逻辑开端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直接存在,信息是第二性的间接存在,但是,由于所有的物体都已经在普遍相互作用中凝结了信息,所以,在现实性上,世界整体和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意义。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哲学,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通常所说的"XX本体论",并不就直接意味着"XX"就是世界的本原,而是意在阐明"XX"在基本存在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基本存在领域之间的关系。由于跨越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学的所有人类知识的层次,所以,统一信息科学乃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体系。我国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天然默契、交相辉映、殊途同归的情景,已经为统一信息科学的建立带来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哲学 信息科学 本体论 物质 精神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哲学并未带来“全新的哲学革命”——就三篇文章与邬焜先生商榷 被引量:2
3
作者 肖峰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32-42,共11页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并构不成一个独立的"第三类存在",因此将信息引入哲学的视野没有在存在的分类上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传统"的哲学视角,同样需要以"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作为哲学分析的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物质 精神 信息哲学 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哲学论要
4
作者 王爱芳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19,共2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一新领域(信息哲学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信息哲学的概念、产生过程和科学目标,认为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
关键词 信息哲学 图书 情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灵的三个哲学教益与信息哲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姜晨程(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1期131-137,199,共8页
图灵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哲学教益,它们导向一种新的信息哲学。图灵认为,哲学问题只有在指定了正确的抽象层次方法时才能被有意义地问出。信息哲学的自身发展是对图灵工作的一种延续。
关键词 第四次革命 抽象层次 哲学人类学 信息哲学 香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评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体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理乾 索伦·布赫尔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3-16,共14页
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依附于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自然辩证法和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他称之为信息世界。他... 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依附于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自然辩证法和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他称之为信息世界。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于"信息"的哲学。恰当的信息理论框架应该是一个涵盖客观规律、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哲学 哲学体系 中国特色 专题讨论 哲学精神 信息时代 20世纪80年代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范畴看信息系统的生态归属
7
作者 张四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47,共3页
分析了信息系统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所具有的生态属性和生态特征,运用哲学的理论解释了信息系统的生态必然性,并从理论范式的高度对信息系统的生态归属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信息系统 生态信息系统 信息哲学 信息学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邬焜“信息本体论”再质疑 被引量:5
8
作者 霍有光 《哲学分析》 2011年第6期42-52,192,共11页
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 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不能进化与退化;"客观信息"与事物本体,两者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客观信息"不可能保存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由于"客观信息"这个范畴不能成立,因此所谓"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也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哲学 客观信息 全息 信息本体论 邬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情报学哲学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亚琴 钱厚斌 杨月全 《现代情报》 CSSCI 2012年第4期34-38,共5页
本文在强调确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必要性的基础上,回顾了现有国内对于情报学哲学基础的主要观点,归纳为科学哲学观点、信息哲学观点、批判现实主义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及其他哲学观点。我们认为尽管每一种观点都能在某一... 本文在强调确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必要性的基础上,回顾了现有国内对于情报学哲学基础的主要观点,归纳为科学哲学观点、信息哲学观点、批判现实主义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及其他哲学观点。我们认为尽管每一种观点都能在某一方面解释情报学的本质,但建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非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莫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哲学基础 科学哲学 信息哲学 批判现实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2015维也纳国际信息研究高峰会议上的中国学术团队
10
作者 钟义信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47-2550,共4页
1 意义深远的学术聚会当今世界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作为信息时代的科学旗帜而令世人高度关注。2015年6月3-7日,国际信息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主办的国际高峰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峰会... 1 意义深远的学术聚会当今世界处在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作为信息时代的科学旗帜而令世人高度关注。2015年6月3-7日,国际信息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tudies)主办的国际高峰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峰会研讨的主题是:十字路口的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的回应与责任。"信息研究"囊括了与信息相关的一切研究领域。因此,峰会设置了信息哲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等多个分会,内容丰富,视野辽阔。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研究人员汇聚在多瑙河畔的维城,交流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科学 高峰会议 交流研究成果 学术团队 信息哲学 研究学会 君行 信息研究 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息的随附性特征
11
作者 张怡 《哲学分析》 2015年第2期18-27,共10页
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 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到信息:图书情报学的本体论嬗变
12
作者 金愉 《兰台内外》 2023年第1期41-43,共3页
“世界3”说和信息哲学说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学说。布鲁克斯的“世界3”说将客观知识的组织化界定为图书情报学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知识中心论”的图书情报学观念。弗洛里迪提出的信息哲学反对将知识... “世界3”说和信息哲学说是国内图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学说。布鲁克斯的“世界3”说将客观知识的组织化界定为图书情报学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知识中心论”的图书情报学观念。弗洛里迪提出的信息哲学反对将知识视作图书情报学的对象和主题,认为信息已经成为理解和构建世界的全新视角,图书情报学应该自觉将更为原初和基础的信息作为研究主题。这种从知识向信息的转向体现了图书情报学本体论的嬗变,也为图书情报学发展成更具基础性意义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3 客观知识 信息哲学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同一性的信息本质
13
作者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 王健(译)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107-123,199,共17页
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 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研成果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42,共6页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自从1990年代初自国外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科研投入力度的增加,人们对SCI的追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高等学校所采用的科研评价存在着相当...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自从1990年代初自国外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科研投入力度的增加,人们对SCI的追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高等学校所采用的科研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误区,其原因之一便是过度依赖研究人员的文章是否进入SCI的检索系统。这从两个方面导致我国科研管理系统的偏差,一是管理层面的简单化;二是迫使科研人员来使他们的工作被SCI收录。本文希望从信息哲学方面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评价 SCI 检索系统 信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唯物论的自然主义锚定——评徐英瑾新著《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
15
作者 段伟文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15-26,196,共13页
当代唯物论之复兴与自然主义或自然化的哲学密切相关,通过对非还原式物理主义在科学和哲学上的发生及其旨趣的追溯,不难看到作者将唯名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及将非还原式物理主义作为唯物论的升级版等基本立场。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需要... 当代唯物论之复兴与自然主义或自然化的哲学密切相关,通过对非还原式物理主义在科学和哲学上的发生及其旨趣的追溯,不难看到作者将唯名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及将非还原式物理主义作为唯物论的升级版等基本立场。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如为何选择非还原式物理主义的理由以及在形而上学层面这种立场所强调的是先验性还是后验性等。同时,以“蕴相殊”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将规范性建立在随附式物理主义之上等论述也可能会面对一些理论困难,诸如哲学概念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落差、二个层级以上的随附性关系框架中不同层级之间的随附关系的权重问题等。最后,在信息技术哲学的构建中,倡导节俭理性而拒斥大一统的哲学理论颇富洞见,但问题是,其所倡导的小数据和数据儒家何以应对由知识权力结构与资本控制导致的数据贪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论 物理主义 蕴相殊 随附性 信息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之于儿童教育:意涵与解构——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君齐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2,共9页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