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女神》的现代空间意识及其书写
1
作者 王泽龙 张皓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63,F0002,共10页
郭沫若《女神》的现代空间意识及其书写从空间维度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色彩,推动新诗完成从古典意境美学向现代空间美学的转型。世界视野的缺乏、空间体验的局限和符号系统的形式要求共同造成了旧体诗歌空间书写的封闭性特... 郭沫若《女神》的现代空间意识及其书写从空间维度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色彩,推动新诗完成从古典意境美学向现代空间美学的转型。世界视野的缺乏、空间体验的局限和符号系统的形式要求共同造成了旧体诗歌空间书写的封闭性特征。《女神》空间书写通过三重维度重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坐标:借助世界地理知识,《女神》突破传统诗歌封闭的“天下”秩序,绘制开阔的诗歌空间,呈现出富有“世界大同之色彩”的现代性全球化景观;宏大自然空间的书写实现了主体精神的史诗性放大,宇宙巨物意象的静态书写、空间破坏与重建的动态表现生成了崇高美学特质,表征着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动能;郭沫若借助泛神论思想消解了“天—地—人”的垂直秩序,通过多重感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女神》吟唱出富有科学色彩的自然颂歌,建构了万物互联、生机盎然的现代生命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空间意识 崇高美学 现代生命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1,106,共5页
郭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 郭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郭沫若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时期 佚诗 文献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 被引量:5
3
作者 颜同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4,224,共4页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集外诗作 文学形象 文学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1,共10页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经俨然成为了郭沫若的代表词,只要是提到郭沫若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会是《女神》中那些慷慨激昂的诗篇,同样只要谈到《女神》中《凤凰涅粲》的诗句便不能不联想到郭沫若的青春诗人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五四”时期 佚诗 解读 “五四”文学 1921年 成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研究的三大教训 被引量:6
5
作者 魏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7,共8页
长期以来,对《女神》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大量研究成果似曾相识,而且陈陈相因。究其原因,研究者有三大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受制于作者的自述,二是受制于某种研究框架,三是受制于被遮蔽的历史认知。本论文通过对原著的重新解读,... 长期以来,对《女神》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大量研究成果似曾相识,而且陈陈相因。究其原因,研究者有三大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受制于作者的自述,二是受制于某种研究框架,三是受制于被遮蔽的历史认知。本论文通过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以及对相关史料的重新梳理和考辩,分析了这些问题如何阻碍《女神》研究的深化,揭示了现象背后的学术症候及其产生的原因。论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具有普遍性,不限于《女神》这一部作品,也不限于郭沫若研究。论文还以《女神》为中心对五四文学革命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女神》 同质化 历史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审美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钱韧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 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位置灵活,方式多样,充分体现了诗人"情绪的解放",使其浪漫主义激情得以自由表达。大量虚词的入诗及合理使用,带来了新诗的跨行、跨节及各种自由体形式,形成新诗的对称、均衡与参差之美,推动了《女神》形式的变革。虚词伴随譬喻、引用、比拟、夸张、反复、排比等现代修辞艺术的运用,使《女神》达成了语义、形式与审美的和谐,激发了新诗雄浑豪放的审美新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女神》 审美效应 修辞 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被引量:4
7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5,共6页
普通话写作是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中的有机部分,郭沫若《女神》在50年代的修改与再版,体现了普通话写作的意图与规约。对欧化的清理与整顿,对文言与方言的扬弃,以及添加注释便于普及,形成了《女神》在特定时代的版本注释文化,同时构... 普通话写作是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中的有机部分,郭沫若《女神》在50年代的修改与再版,体现了普通话写作的意图与规约。对欧化的清理与整顿,对文言与方言的扬弃,以及添加注释便于普及,形成了《女神》在特定时代的版本注释文化,同时构成《女神》经典化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普通话写作 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女神》为例反思新诗“散文化”之路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4,共4页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新诗 “散文化”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文本变异略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晓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多元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审美经验图式 风格定位 批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女神》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长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4-158,共4页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话原型 上古 温柔敦厚 儒家文化 哲学精 集体无意识 "力" 封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与《青春》:重铸现代国魂的共同追求——郭沫若与李大钊探索救国之路的一段精神联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成甲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195-200,共6页
郭沫若与李大钊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 ,曾有一段心神相通、旗鼓相应的密切联系。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他们作为天津和四川的学生领袖 ,曾共同为重建现代国体而发动罢课与请愿斗争。 1913年冬赴日留学后 ,李大钊以论文《青春》、郭沫若以... 郭沫若与李大钊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 ,曾有一段心神相通、旗鼓相应的密切联系。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他们作为天津和四川的学生领袖 ,曾共同为重建现代国体而发动罢课与请愿斗争。 1913年冬赴日留学后 ,李大钊以论文《青春》、郭沫若以新诗《女神》又为再造中华和重铸国魂而发出共同的爱国主义心声。《女神》是李大钊青春思想的诗化 ;《青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青春》 国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探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人类性审美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共15页
如果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茅盾从理论形态上提出"世界文学"范畴,并对其人类性审美特征给出预设;那么真正从创作形态上最早呈现出丰盈鲜活的人类性审美特征的就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女神》。重探之,《女神》至少从四个大层... 如果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茅盾从理论形态上提出"世界文学"范畴,并对其人类性审美特征给出预设;那么真正从创作形态上最早呈现出丰盈鲜活的人类性审美特征的就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女神》。重探之,《女神》至少从四个大层面上体现出感人至深的新颖独特的人类性审美特征。这些浪漫主义的完整的人类性审美特征未能弘扬光大,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因。历史推进到当下中国新时代,为《女神》人类性审美特征的重现及其审美传统的赓续,提供了良好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凤凰涅槃” 人类性审美特征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男人的生命歌唱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海波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女神》的价值何在?如何理解其时代精神?长期以来,对于《女神》的研究,人们往往简单地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认同为“五四”时代精神,而忽略了郭沫若个人的生命体验。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五四”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特征与《女神》对等... 《女神》的价值何在?如何理解其时代精神?长期以来,对于《女神》的研究,人们往往简单地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认同为“五四”时代精神,而忽略了郭沫若个人的生命体验。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五四”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特征与《女神》对等起来,也不能简单地与郭沫若的精神世界等同起来,而应该从郭沫若个人的生命感受出发去理解一位诗人生命中的精神世界。《女神》是生命的歌唱,男性的歌唱。在审美倾向和形式上的追求同样体现出男性生命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时代精 男性 生命歌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吗?——从接受史角度重审《女神》的文学史形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冠龙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27,共8页
"诗化五四时代精神"作为《女神》的经典文学史形象,历来被认为源于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实际上,它的提出根源于40年代以来中共的政治需要,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干预下进入了文学史书写。这一形象的合理性在于《... "诗化五四时代精神"作为《女神》的经典文学史形象,历来被认为源于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实际上,它的提出根源于40年代以来中共的政治需要,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干预下进入了文学史书写。这一形象的合理性在于《女神》的狂放诗风契合了中国人心中的五四情结,然而,它遮蔽了郭沫若在创作《女神》时的精神世界,也曲解了这部诗集与五四时代思潮的关系。作为《女神》文学史书写方面的重要问题,认清这一文学史形象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而且可以窥见这部诗集的接受史之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文学史书写 文学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4-30,共17页
在宏观文学史的书写中,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常常被认为是"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但就《女神》本身来说,其内部却有着很多与"五四"时代精神不相符的地方,这集中体现在... 在宏观文学史的书写中,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常常被认为是"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但就《女神》本身来说,其内部却有着很多与"五四"时代精神不相符的地方,这集中体现在《女神》所构建的审美空间中。郭沫若在《女神》中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审美观,并不断地与周围一切(包括自身)对话,以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维度。《女神》的这种审美特色奠定了它在郭沫若创作中的独特地位,而郭沫若的《女神》的创作思路也成为研究郭沫若生平的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海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77,共5页
在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 在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 ,《女神》以及现代诗直露的抒情方式及其相应的平民意识成为现代诗人情感爆发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现代新诗 平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与日本泰戈尔热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10,共4页
郭沫若的《女神》诞生于日本,是受日本泰戈尔热激发的第一部新诗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泛神论”的精神内核以及部分诗篇清新婉约的审美取向源于泰戈尔诗歌的感召。从《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日本掀起了阅... 郭沫若的《女神》诞生于日本,是受日本泰戈尔热激发的第一部新诗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泛神论”的精神内核以及部分诗篇清新婉约的审美取向源于泰戈尔诗歌的感召。从《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日本掀起了阅读、研究泰戈尔作品的热潮,并在1916年前后达到高峰,这给与了《女神》创作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日本 泰戈尔热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与惠特曼考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女神》诞生于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本掀起惠特曼热潮之时。郭沫若是中译惠特曼诗歌第一人,惠特曼的“泛神论”思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我的讴歌、粗犷豪放的狂文体等都给与《女神》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女神》 惠特曼 郭沫若 人生态度 文化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
19
作者 方长安 陶丽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是现代多重话语和传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文本、媒体与读者的互动、互涉过程中,《女神》不仅确立起在中国新诗坛的合法地位,而且在特定历史文化阅读、阐释下,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价值理想与... 《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是现代多重话语和传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文本、媒体与读者的互动、互涉过程中,《女神》不仅确立起在中国新诗坛的合法地位,而且在特定历史文化阅读、阐释下,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价值理想与审美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文学批评 现代浪漫主义诗歌 平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女神》尽显风采──评《<女神>与太阳崇拜》
20
作者 龙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女神》 太阳崇拜 郭沫若研究 太阳意象 研究方法 “五四”时代精 研究格局 惠特曼 文化历史背景 太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