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沫若《女神》的现代空间意识及其书写 |
王泽龙
张皓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 |
李怡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3
|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 |
颜同林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4
|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
张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5
|
《女神》研究的三大教训 |
魏建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6
|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审美效应 |
钱韧韧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7
|
《女神》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颜同林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8
|
以《女神》为例反思新诗“散文化”之路 |
刘静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9
|
《女神》文本变异略论 |
陈晓春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0
|
“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女神》 |
方长安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1
|
《女神》与《青春》:重铸现代国魂的共同追求——郭沫若与李大钊探索救国之路的一段精神联系 |
朱成甲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3
|
|
12
|
重探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人类性审美特征 |
朱德发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3
|
《女神》:男人的生命歌唱 |
周海波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吗?——从接受史角度重审《女神》的文学史形象 |
彭冠龙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5
|
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
吴辰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16
|
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现代性”问题 |
周海波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7
|
《女神》与日本泰戈尔热 |
刘静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8
|
《女神》与惠特曼考论 |
刘静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9
|
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 |
方长安
陶丽萍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20
|
回归《女神》尽显风采──评《<女神>与太阳崇拜》 |
龙泉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