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行星Ryugu喷发尘埃粒子与地球的共振与交汇
1
作者 郭文琦 刘晓东 +1 位作者 蔡梓哲 杨堃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M0001,M0002,共10页
针对从小行星162173 Ryugu表面喷发并逃逸至行星际空间的尘埃粒子,采用直接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其在1000年内的轨道动力学行为规律、与地球的平均运动共振以及与地球的近距离交汇。分析了非引力摄动(太阳光压、Poynting-Robertson拖曳力... 针对从小行星162173 Ryugu表面喷发并逃逸至行星际空间的尘埃粒子,采用直接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其在1000年内的轨道动力学行为规律、与地球的平均运动共振以及与地球的近距离交汇。分析了非引力摄动(太阳光压、Poynting-Robertson拖曳力和太阳风拖曳力)对尘埃粒子长期轨道演化的影响;在尘埃粒子运动的空间区域内,分析了尘埃粒子与地球发生3:4和4:5共振时其半长轴、偏心率和轨道倾角演化规律,即尘埃粒子的半长轴呈现周期性振荡,偏心率呈现周期性变化且略有增大,轨道倾角呈现出周期性下降的趋势;分析了尘埃粒子与地球的近距离交汇次数,发现其在400~500年的时间段内达到最大值,且在1000年内尘埃粒子不会与地球发生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轨道动力学 尘埃粒子 平均运动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天体探测器附着缓冲系统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宇 田浩 +3 位作者 史纪鑫 葛东明 徐景全 黄意新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9-569,共11页
面向极弱引力小天体表面附着探测需求,设计了一种三足式探测器附着缓冲系统,开展了附着过程的稳定性分析。为实现在极弱引力环境下无反弹地稳定附着于小天体表面,在考虑着陆速度与倾角误差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二级缓冲系统,分别采用粘... 面向极弱引力小天体表面附着探测需求,设计了一种三足式探测器附着缓冲系统,开展了附着过程的稳定性分析。为实现在极弱引力环境下无反弹地稳定附着于小天体表面,在考虑着陆速度与倾角误差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二级缓冲系统,分别采用粘扣带剥离耗能和泡沫铝压溃吸能降低接触碰撞过程对探测器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探测器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探测器足垫−表面碎石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基于多体动力学与离散元联合仿真,获得了不同的着陆倾角与速度情况下,探测器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二级缓冲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吸能效果,可有效地防止探测器反弹、滑移和倾覆等现象,在一定倾角与速度范围内探测器能稳定附着于小天体表面。研究成果可为未来小天体探测任务着陆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体探测 附着系统 稳定性分析 粘扣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拉”小行星撞击探测任务浅析
3
作者 张杰 王善澎 +5 位作者 张天翼 曹鸿谦 韩承志 田百义 顾征 张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1-I0009,共9页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 “赫拉”(Hera)任务是由欧空局(ESA)主导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展的行星防御任务之一,通过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撞击的“迪蒂莫斯”(Didymos)双星小行星系统开展近距离探测、物理特性表征及精确定轨等工作,从而实现撞击后小行星偏转评估、撞击坑产生和演化评估、撞击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评估,以此验证撞击防御的有效性并为后续合理有效的撞击防御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此外,任务通过撞击翻出的小行星表层以下物质的探测进一步研究太阳系早期小行星形成过程等科学问题。本文概述“赫拉”探测任务探测器设计、载荷配置、立方星设计、任务过程等工程实施特点,针对未来中国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拉 小行星防御 撞击效能评估 小行星探测 立方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堃 贾晓宇 +1 位作者 李飞 刘晓东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回顾了针对柯伊伯带开展的空间探测任务,介绍了柯伊伯带尘埃的2类形成机理和3类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在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建模方面所做的工作,探讨了柯伊伯带尘埃表现出的族群迁移机制,以及柯伊伯带尘埃对于内太阳系行星际... 回顾了针对柯伊伯带开展的空间探测任务,介绍了柯伊伯带尘埃的2类形成机理和3类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在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建模方面所做的工作,探讨了柯伊伯带尘埃表现出的族群迁移机制,以及柯伊伯带尘埃对于内太阳系行星际尘埃的贡献。研究有助于理解太阳系边际与星际空间的尘埃环境,从空间环境安全角度为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的轨道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动力学 柯伊伯带 太阳系边际探测 尘埃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撞遇陆地成坑动力学的计算模拟
5
作者 徐文杰 刘芹芹 申旭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基于小行星撞遇陆地三维动力学全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实现了初始接触、撞遇挖掘、高速抛射和回落调整4个撞击阶段全过程仿真;小行星的碰撞入射角及撞遇过程中动力学行为将影响撞击坑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也表明大规模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小行星撞遇地球这一动力学过程,为小行星防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坑 离散元法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研究
6
作者 耿焕 朱遥 +1 位作者 刘春 张宸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撞击采样是适用于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的采样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Hayabusa 1和Hayabusa 2小行星探测任务。文章基于国产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模型,探索初始撞击速度和弹体形状对撞击后风化层内部特征和... 撞击采样是适用于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的采样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Hayabusa 1和Hayabusa 2小行星探测任务。文章基于国产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模型,探索初始撞击速度和弹体形状对撞击后风化层内部特征和溅射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初始撞击速度能够增大风化层相同区域内部应力和密实度,提高溅射颗粒数量和来自风化层深部的颗粒数量。在风化层相同区域,锥头弹体能够产生最大的应力峰值,平头弹体产生的应力峰值最小。圆形和平头弹体产生的溅射颗粒数量最多,且具有最好的深部采样能力。锥头弹体产生的溅射颗粒数量最少,深部采样能力最弱。结论有助于理解撞击过程内部机理,为深空探测中的撞击采样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方法 深空探测 小行星 撞击采样 Mat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飞 孟林智 +1 位作者 王彤 邹乐洋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 调研了国外8种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的技术途径,从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成熟度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际上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技术大多处于概念阶段,除了撞击技术已在"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任务中得到验证,其余均没有通过在轨验证;除核爆和撞击属于短期防御技术外,其余均为长期防御技术(几年甚至十几年);采用现有的单一概念和技术完成防御任务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组合的方式。通过技术途径的分析,对我国开展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任务提出了初步建议,主要包括尽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行防御技术的在轨演示验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预警与防御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防御 预警 撞击 离子束引导 引力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则小行星引力场内的飞行动力学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俊峰 曾祥远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9-451,共23页
小行星探测是当前深空探测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绝大多数小行星引力场极不规则,探测器在小行星附近运动形态复杂多样.由于同时受到中心引力、快速自旋的不规则形状摄动力、以及光压摄动等作用,探测器容易与小行星发生碰... 小行星探测是当前深空探测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绝大多数小行星引力场极不规则,探测器在小行星附近运动形态复杂多样.由于同时受到中心引力、快速自旋的不规则形状摄动力、以及光压摄动等作用,探测器容易与小行星发生碰撞或逃逸.概述小行星研究现状和不规则引力场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不规则引力场内动力学特性,包括引力平衡点、局部流形、自然周期轨道和悬停探测轨道等,尝试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不规则引力场 局部流形 周期轨道 悬停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探测小行星的目标星选择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悦 刘欢 +1 位作者 王开强 张柏楠 《航天器工程》 2012年第6期30-36,共7页
小行星探测具有目标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小行星的相关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类,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从探测任务的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和探测价值3个方面,讨论提出了适于我国开展载人探测的选星方法和原则;按照技术可行性由易至难,将候选... 小行星探测具有目标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小行星的相关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类,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从探测任务的安全性、技术可行性和探测价值3个方面,讨论提出了适于我国开展载人探测的选星方法和原则;按照技术可行性由易至难,将候选星分为3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和优选条件,筛选出候选星;根据部分目标星轨道设计结果,结合未来运载器的发展规划,对这3类小行星的探测任务特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针对性建议,结果可为我国制定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载人探测 目标星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Chelyabinsk小行星进入的烧蚀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跃 王磊 +3 位作者 党雷宁 刘进博 张军 柳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62-1370,I0004,共10页
烧蚀是小行星极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行星的质量/尺寸变化、飞行轨迹、甚至光辐射特性.为观测小行星材料在超高速高温流场中的烧蚀现象,在电弧加热器上开展了模拟Chelyabinsk小行星事件典型弹道状... 烧蚀是小行星极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行星的质量/尺寸变化、飞行轨迹、甚至光辐射特性.为观测小行星材料在超高速高温流场中的烧蚀现象,在电弧加热器上开展了模拟Chelyabinsk小行星事件典型弹道状态(速度约5.6 km/s,高度17 km,流星体直径1 m)的烧蚀实验.试件为钝头外形,头部半径20 mm,半锥角18°.作为对比,试件分别采用玄武岩和碳钢材料.成功记录了清晰的烧蚀动态过程,观察到两种材料试件表面的熔融损失流动、以及玄武岩试件的蒸发喷射和崩裂剥落等现象,全程测得烧蚀气体发射光谱、试件实时外形变化、表面热图变化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了两种材料明显不同的烧蚀现象和质量损失机制:碳钢在高温气流冲击作用下溅射成大量微小液滴,跟随气流高速流失;玄武岩质量损失以熔融物剪切流动为主,并伴随少量块状剥落及蒸发喷射.烧蚀时间为4 s,玄武岩和碳钢的质量损失及驻点后退量分别为37.9 g,72.7 g以及7.3 mm,13.1 mm,估算玄武岩材料的有效烧蚀焓约为2.6 MJ/kg,两种材料的烧蚀光谱测量组分与电镜能谱扫描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进入 烧蚀 电弧加热器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grange三角平动点邻近的相空间结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礼勇 孙义燧 周济林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6-293,共8页
构造描述一类特殊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的一个映射,并用这个映射讨论了该类三体问题Lagrange 三角平动点邻近的相空间结构以及它的稳定性,发现当两个主天体的质量比μ< 0 .02165 时,除去μ= 0 .01440 的... 构造描述一类特殊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的一个映射,并用这个映射讨论了该类三体问题Lagrange 三角平动点邻近的相空间结构以及它的稳定性,发现当两个主天体的质量比μ< 0 .02165 时,除去μ= 0 .01440 的例外情况,三角平动点被不变曲线包围,是稳定的,这与理论结果相符,由此可解释特罗央群和希腊群小行星的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grange平动点 小行星 映射方法 相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加热器试验条件下铁质小行星材料烧蚀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卫波 党雷宁 +2 位作者 罗跃 孙海浩 黄洁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6-442,共7页
研究铁质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烧蚀机理,对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试验现象建立了铁质小行星材料烧蚀的熔融烧蚀和熔融层剪切烧蚀模型,采用具有移动边界的气动热、烧蚀与内部热传导耦合求解技术对铁陨石模型烧蚀试... 研究铁质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烧蚀机理,对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试验现象建立了铁质小行星材料烧蚀的熔融烧蚀和熔融层剪切烧蚀模型,采用具有移动边界的气动热、烧蚀与内部热传导耦合求解技术对铁陨石模型烧蚀试验状态进行了计算。计算分析表明建立的剪切烧蚀模型能够得到与试验在定性上一致的驻点烧蚀速率变化规律。若不考虑液态层流失,计算得到的规律与试验相反。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表面蒸发速率与熔融层质量流失速率相比是小量,表明铁质小行星烧蚀以熔融层剪切流失为主导。可为小行星撞击地球防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小行星 烧蚀 熔融 剪切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林 季江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80,共6页
主要阐述近年来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 ,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 ,并以实际预报算例 (近地小行星与地球的交会状态 )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 ,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在给出的力学... 主要阐述近年来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 ,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 ,并以实际预报算例 (近地小行星与地球的交会状态 )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 ,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在给出的力学模型中 ,考虑了所有可能影响近地小行星运动的力学因素 ,包括各大天体和较大的主带小行星的引力作用、有关天体的扁率影响以及源于太阳引力的后牛顿效应 .而在计算方法中 ,合理地处理了变步长问题和月球位置量这种相对而言的快变化问题 ,使得数值求解一个高维方程组时 ,对各天体而言 ,可采用同一步长进行积分 ,避免了求解过程中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演化 动力模型 数值方法 交会 长期共振 近地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科学目标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3 位作者 严韦 封剑青 任鑫 刘斌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24-436,共13页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以及获取的主要科学数据等;探讨了未来小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科学问题,并对我国未来自主小行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深空探测器 科学目标 有效载荷 采样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搜索近地小行星的一种射电天文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先汉 张坚 王蜀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68,共8页
随着SL-9彗星撞击木星这一罕见天象得到观测证实,搜索近地小行星以及与之相当的彗星的任务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从冷暗天体的辐射趋向和望远镜的探测极限等方面指出了射电天文手段在完成此项任务中所具有的潜在优势。接着以65m多波段... 随着SL-9彗星撞击木星这一罕见天象得到观测证实,搜索近地小行星以及与之相当的彗星的任务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从冷暗天体的辐射趋向和望远镜的探测极限等方面指出了射电天文手段在完成此项任务中所具有的潜在优势。接着以65m多波段射电望远镜可能达到的技术指标为基础,论述了采用波束开关法检测强度约为1mJy的近地小行星射电辐射的可行性,以及通过对有关联测资料的分析,给出了确定小行星的方向、距离、速度和大小等参量的基本步骤。最后,讨论了在搜索小行星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它天文目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射电望远镜 波束开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3 位作者 唐玉华 于喜双 王秀海 李彬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8,共12页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性和非线性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同时梳理了在极短弧资料轨道、非引力效应等特殊条件下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效率和采样完备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防御 危险评估 碰撞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神星”任务及其对太空资源开发的启示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亲 姚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14-I0017,共4页
1任务概述,“灵神星”(Psyche)任务是NASA的一项深空探测任务,旨在研究一个名为灵神星的特殊金属质(M型)小行星。灵神星位于主带小行星外缘,直径约为226 km。灵神星可能是一颗早期行星的镍铁内核,其估算价值达到1000万万亿美元[1]。“... 1任务概述,“灵神星”(Psyche)任务是NASA的一项深空探测任务,旨在研究一个名为灵神星的特殊金属质(M型)小行星。灵神星位于主带小行星外缘,直径约为226 km。灵神星可能是一颗早期行星的镍铁内核,其估算价值达到1000万万亿美元[1]。“灵神星”探测器预计2029年到达灵神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带小行星 神星 深空探测 启示分析 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威胁小行星碰撞防御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姜宇 程彬 +1 位作者 宝音贺西 李恒年 《深空探测学报》 2017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研究了采用碰撞的方式进行小行星防御的动力学问题。采用多面体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外形模型,以碎石堆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小行星受到与其密度和材质相同的球体高速碰撞过程和碰撞后的碎石分布。计算过程在考虑了小行星与... 研究了采用碰撞的方式进行小行星防御的动力学问题。采用多面体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外形模型,以碎石堆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小行星受到与其密度和材质相同的球体高速碰撞过程和碰撞后的碎石分布。计算过程在考虑了小行星与碰撞球体的接触形变以及小行星内部组成碎石堆的接触形变条件下,计算了碎石堆内部的相互引力、法向接触力、切向静摩擦力、切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矩。以小行星101955 Bennu(中文名贝努)为对象计算了潜在威胁小行星的碰撞防御过程的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采用高速碰撞的方法进行小行星防御可以有效地将小行星撞成大量碎小的石块,且该方法具有核爆的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对空间环境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威胁小行星 小行星防御 小行星碰撞 碰撞防御 碎石堆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太阳帆悬停探测哑铃形小行星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祥远 龚胜平 +2 位作者 李俊峰 蒋方华 宝音贺西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研究了太阳帆航天器在哑铃形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探测可行性问题。哑铃形小行星代表了一类细长形的小行星,文中首先建立哑铃形小行星的简化动力学模型。针对可变反射面积的太阳帆,给出其在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动力学方程,并仿真求解... 研究了太阳帆航天器在哑铃形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探测可行性问题。哑铃形小行星代表了一类细长形的小行星,文中首先建立哑铃形小行星的简化动力学模型。针对可变反射面积的太阳帆,给出其在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动力学方程,并仿真求解了哑铃形小行星附近的太阳帆可行悬停探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哑铃形小行星 悬停探测 太阳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2016HO3表面温度建模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晓宇 杨晨 +1 位作者 王彤 文毅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70-480,共11页
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公布了小行星探测计划,将近地小行星2016HO3作为探测任务目标之一。主要梳理了2016HO3热环境分析的要素,通过调研国际上目前观测数据,得到2016HO3的初步环境参数,使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NEATM)与小行... 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公布了小行星探测计划,将近地小行星2016HO3作为探测任务目标之一。主要梳理了2016HO3热环境分析的要素,通过调研国际上目前观测数据,得到2016HO3的初步环境参数,使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NEATM)与小行星热物理模型(TPM)开展了小行星2016HO3表面温度场建模与分析,综合得出小行星温度上限为412 K;同时结合其可能的自转条件,仿真分析了不同位置的昼夜温差变化特性,发现2016HO3最大温差大约为30 K。由于两个模型均不能直接处理极夜情况,在TPM模型基础上采用对自转周期光照进行平均思路,给出了极夜条件下的温度分析方法,并获得小行星2016HO3的温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2016HO3 热物理模型 热环境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