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MART技术构建海带配子体cDNA文库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乐琴 陆广琴 +3 位作者 刘士成 王丽丽 毕燕会 周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2975-2976,2979,共3页
用Trizol试剂提取海带配子体总RNA,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cDNA文库。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达到1.1×10^8Pfu/ml,文库有500m体积,库容量为5.5×10^7Pfu,通过PCR检测,文库的重组率达100%,扩增出的片段主要集中在... 用Trizol试剂提取海带配子体总RNA,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cDNA文库。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达到1.1×10^8Pfu/ml,文库有500m体积,库容量为5.5×10^7Pfu,通过PCR检测,文库的重组率达100%,扩增出的片段主要集中在0.8—1.8kb,平均插入片段长度约为1.34kb。这些数据表明,已获得高质量的海带cDNA文库,为海带基因资源保存及新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配子体 CDNA文库 噬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胡乐琴 吴春燕 +1 位作者 杨秀文 李修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0-343,共4页
采用制备的微囊藻毒素(MC-LR)单克隆抗体制备包被抗原,建立MC-LR的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定量检测区间LQD为0.20~4.00μg/L,最低检测限LOD为0.10μg/L,最高检测限HOD为8.00μg/L,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为0.5μg/m L,对应抗体稀释度为1∶20 00... 采用制备的微囊藻毒素(MC-LR)单克隆抗体制备包被抗原,建立MC-LR的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定量检测区间LQD为0.20~4.00μg/L,最低检测限LOD为0.10μg/L,最高检测限HOD为8.00μg/L,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为0.5μg/m L,对应抗体稀释度为1∶20 000左右,酶标二抗工作稀释度选择为1∶6 000;应用该方法对加标水样进行检测,综合回收率为(98.0±10.7)%,各样品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ELISA方法准确度良好,精密度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单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对潮霉素的抗性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胡乐琴 潘迎捷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4-16,共3页
选用4株不同品系的香菇菌种,比较了香菇在固体、液体2种不同培养条件下,对潮霉素抗性的差异;研究了香菇以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再生菌丝、冷藏菌种等3种不同生理状态为实验材料,对潮霉素的抗性特点。试验表明,香菇对潮霉素极为敏感,在固... 选用4株不同品系的香菇菌种,比较了香菇在固体、液体2种不同培养条件下,对潮霉素抗性的差异;研究了香菇以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再生菌丝、冷藏菌种等3种不同生理状态为实验材料,对潮霉素的抗性特点。试验表明,香菇对潮霉素极为敏感,在固定的条件下,抗性稳定;而当条件改变时,抗性有一定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潮霉素 原生质体 致死浓度 抗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沟藻18S rDNA序列克隆和分子鉴定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乐琴 唐晨 +2 位作者 汪卿 陈霁升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2-95,共4页
旨在扩增一株未知微藻18S r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和物种鉴定分析。提取该微藻总DNA,用PCR技术扩增其18S rDNA,对序列进行测序,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用Clustal X软件构建进化树;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分析。经测序其序列长度为1 736... 旨在扩增一株未知微藻18S r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和物种鉴定分析。提取该微藻总DNA,用PCR技术扩增其18S rDNA,对序列进行测序,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用Clustal X软件构建进化树;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分析。经测序其序列长度为1 736 bp,G+C为47%;同源性分析表明,与GenBank中多个强壮前沟藻种的18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与前沟藻属的其它藻种同源性均达95%以上。而与裸甲藻属和环藻属的藻株同源性为85%左右。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该藻具有典型的强壮前沟藻形态。结合该藻18S rDNA序列分析和粗略的形态学分析,推断该藻可能为前沟藻属的强壮前沟藻。微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准确地从形态学上鉴定其种属,鉴定工作繁琐费时;而利用分子技术,则可能使鉴定工作变得简单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前沟藻 18S RDNA 分子鉴定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毒大田软海绵酸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乐琴 柳俊秀 +2 位作者 王权 田晓玲 何培民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ELISA检测方法 大田软海绵酸 腹泻性贝毒 腹泻性贝类毒素 竞争 间接 中毒事件 食物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胶体金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乐琴 马晓康 吴春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913,共5页
采用自制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单克隆抗体与BSA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OA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了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 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OA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了半抗原OA与BSA的偶联物... 采用自制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单克隆抗体与BSA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OA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了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 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OA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了半抗原OA与BSA的偶联物,将偶联物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带,以羊抗鼠Ig G作为质控带,依据免疫竞争法原理,建立了快速检测OA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该方法在3~5 min即可目测判断结果,灵敏度为6.25 ng/m L;依据工艺流程,发明制备了软海绵酸OA的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该卡检测样本中的OA含量阈值为6.25 n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软海绵酸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 免疫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分子转化研究状况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乐琴 潘迎捷 《中国食用菌》 2006年第4期7-10,共4页
概述了食用菌转化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筛选标记、启动子、转化方法、整合方式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筛选标记主要有营养缺陷型、药物抗性标记;启动子主要是同源启动子ras基因和gpd基因启动子;转化方法主要... 概述了食用菌转化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筛选标记、启动子、转化方法、整合方式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筛选标记主要有营养缺陷型、药物抗性标记;启动子主要是同源启动子ras基因和gpd基因启动子;转化方法主要有PEG法、电击法、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组方式主要是多位点整合;甲基化是导致转录水平低的一个原因;可能的提高转化率措施有采用强启动子、加入同源片段进行同源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转化 育种 分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乐琴 吴春燕 +1 位作者 张洋 何培民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5-919,共5页
构建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完全免疫原MCLR-KLH,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MCLR单克隆抗体,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筛选抗体。经过3次克隆,获得2株可稳定分泌抗MCL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效价达1:8?104;IC5... 构建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完全免疫原MCLR-KLH,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MCLR单克隆抗体,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筛选抗体。经过3次克隆,获得2株可稳定分泌抗MCL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效价达1:8?104;IC50为0.81 ng?m L?1,最低检测限0.10 ng?m L?1,亲和常数3.8?108 L?mol?1,电泳结果显示抗体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与MC-LR同系物MC-RR、MC-YR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与MC-LW有弱交叉性反应,与河豚毒素无交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抗体质量较好,将在微囊藻毒素的快速检测、产生机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单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ci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条随机克隆的香菇顺式因子特性分析
9
作者 胡乐琴 陈明杰 +2 位作者 姚泉洪 熊爱生 潘迎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340-2341,2347,共3页
分析了6个利用启动子探测载体和酵母表达体系克隆得到的香菇顺式调控因子的调控稳定性和序列结构特征。在酵母中进行2次转化,根据在X-gal培养基上的显色初步研究其调控稳定性;根据显色深浅不同,判断其调控能力的强弱,并结合序列特征结... 分析了6个利用启动子探测载体和酵母表达体系克隆得到的香菇顺式调控因子的调控稳定性和序列结构特征。在酵母中进行2次转化,根据在X-gal培养基上的显色初步研究其调控稳定性;根据显色深浅不同,判断其调控能力的强弱,并结合序列特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片段在酵母中具有稳定的调控功能,所克隆序列具有丝状真菌生物启动子典型结构,如CT丰富区T、ATA框、GC框、CAAT框。详细分析了其中1条克隆片段序列特征,并与已知的香菇GPD启动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香菇顺式调控元件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启动子探测载体 顺式调控元件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10
作者 胡乐琴 汪卿 +1 位作者 柳俊秀 何培民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77,共4页
制备了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多克隆抗体,鉴定了抗体特性。利用半抗原BSA偶联小分子毒素OA,制备完全抗原OA-BSA,免疫两只新西兰白兔,分离、纯化抗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两个兔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8,000以上... 制备了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多克隆抗体,鉴定了抗体特性。利用半抗原BSA偶联小分子毒素OA,制备完全抗原OA-BSA,免疫两只新西兰白兔,分离、纯化抗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两个兔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8,000以上。IC50为2.852ng/mL。DOT BLOT测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体与抗原有特异性反应。试验表明,抗OA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其质量较好,可用于将来的免疫检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腹泻性贝毒 多克隆抗体 效价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微囊藻毒素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研究
11
作者 胡乐琴 马小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用自制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单克隆抗体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MC-LR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MC-LR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半抗原MC-L... 用自制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单克隆抗体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MC-LR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MC-LR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半抗原MC-LR与KLH的偶联物;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MC-LR与KLH的偶联物作为检测带、包被羊抗鼠IgG作为质控带,建立快速检测MC-LR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该方法在3-5min即可目测判断结果,灵敏度为2ng·mL-1;依据工艺流程,发明制备了微囊藻毒素MC-LR的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该卡检测样本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阈值为2n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 免疫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晨 田晓玲 +5 位作者 胡乐琴 贾睿 徐韧 王金辉 项有堂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2-75,86,共5页
基因芯片通常指DNA芯片,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的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从而获取结果。多年来,我国在医药疾病研究、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基因芯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对... 基因芯片通常指DNA芯片,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的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从而获取结果。多年来,我国在医药疾病研究、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基因芯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对海洋微藻研究的应用上成果较少。现着力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基因芯片及其在海洋微藻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海洋微藻 核酸序列检测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昆明系小鼠生物学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3
作者 柳俊秀 胡乐琴 何培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46-451,共6页
为完善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小鼠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小鼠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OA的毒性.用不同浓度OA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19~21g昆明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 为完善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小鼠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小鼠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OA的毒性.用不同浓度OA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19~21g昆明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毒素剂量,并且建立剂量-死亡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昆明系小鼠经OA腹腔注射后中毒症状和死亡时间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其剂量-死亡时间曲线方程为y=600.57x-2.257,其中y代表致死时间(h),x代表剂量(μg);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对OA的毒性MU取对数(即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0.5363x+0.1295,R2=0.9488,p<0.01,其中y代表OA毒素剂量单位的对数(1ogMU),x代表小鼠死亡时间倒数(1/t),R2为可决系数.通过该方程计算得出,1个鼠单位(MU)所对应的OA剂量值约为4.015μg,其95%置信限为3.826~4.204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素 软海绵酸 小鼠生物法 鼠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活菌饲料对金鲫幼鱼肠道及水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小康 吴小嫚 胡乐琴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6-323,共8页
研究了2种活菌饲料对金鲫幼鱼肠道及水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水体及肠道菌群进化关系。选取270尾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平均体质量(8.49±0.26)g的金鲫幼鱼,利用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制备2种活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 研究了2种活菌饲料对金鲫幼鱼肠道及水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水体及肠道菌群进化关系。选取270尾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平均体质量(8.49±0.26)g的金鲫幼鱼,利用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制备2种活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基础饲料添加复合菌液为试验组B,复合菌液发酵基础饲料为试验组C,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饲养试验。8周的饲养表明,与A组相比,摄食B组饲料的鱼,质量增加率显著提高5.15%(P<0.05);摄食C组饲料的鱼,质量增加率显著降低3.44%(P<0.05);养殖末期试验组水体中多核杆菌属、微小杆菌属等相对丰度明显增加(P<0.05),黄杆菌属等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B组水体菌群物种丰度降低,多样性无明显变化,C组水体菌群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降低;养殖末期B组试验鱼肠道菌群中气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微小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菌群多样性变高,物种丰度无明显变化;C组试验鱼肠道菌群中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几乎消失,气单胞菌属、微小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占绝对优势地位,菌群结构趋于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金鲫 微生态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小鼠生物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俊秀 陈桃英 +4 位作者 梁灵之 田晓玲 沈和定 胡乐琴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81-184,188,共5页
应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对培养的微小亚历山大藻(LJX02株系)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了检测。首先建立微小亚历山大藻培养技术,利用对数期藻细胞接种,可使藻细胞处于快速生长,并在7d内藻细胞密度最高达到30000ml-1。从培养株系中提取的藻毒素,经... 应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对培养的微小亚历山大藻(LJX02株系)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了检测。首先建立微小亚历山大藻培养技术,利用对数期藻细胞接种,可使藻细胞处于快速生长,并在7d内藻细胞密度最高达到30000ml-1。从培养株系中提取的藻毒素,经液相质谱分析主要为GTX1/4和GTX2/3,其含量分别为12.23μg/ml和9.742μg/ml,12L藻体培养液中可获得18.35μgGTX1/4和14.61μgGTX2/3毒素量。采用小鼠生物检测法建立了藻毒素剂量-小鼠死亡时间曲线,其曲线方程为Y=74.017X-1.5896,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GTX毒性MU取对数为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3.7009X-0.0858(R2=0.9824),求得了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所代表的GTX1/4和GTX2/3毒素剂量分别为0.026μg和0.021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培养 小鼠生物检测 昆明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法制备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工艺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小嫚 胡乐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2-381,共10页
本文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和复凝聚法复合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饲料包埋起来制备成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并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将包埋率作为评价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其粒径大... 本文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和复凝聚法复合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将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饲料包埋起来制备成益生菌微胶囊饲料,并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试验将包埋率作为评价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其粒径大小、悬浮率和溶解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这些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25%,菌胶比例1∶10,氯化钙浓度1.5%,固化时间15 min,壳聚糖浓度1.5%。在这个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益生菌微胶囊饲料粒径大小均匀,在1.60~2.00 mm;包埋率达到96.68%;而且在水中浸泡12 h后,悬浮率为77.96%,溶解率为13.04%;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120 min后,仍然有5.2 lg(CFU/mL)的活菌数;在模拟人工肠液中处理120 min后,所包埋的活菌可全部释放出来,具备较好的漂浮性、水稳定性、耐酸性以及肠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双歧杆菌 锐孔凝固浴法 复凝聚法 益生菌微胶囊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