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
被引量:
15
A tentative argument on the reality theor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作者
何中华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Study & Exploration
关键词
马克思
本体论
实践
超验视野
人学维度
逻辑完成
历史完成
分类号
B01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593
同被引文献
100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8
1
丁钊,李栋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J]
.哲学动态,2003(5):17-20.
被引量:4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邹诗鹏.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
.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2
徐才.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J]
.求是学刊,1999,26(2):27-30.
被引量:7
3
黄楠森,丛大川.
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谈谈哲学对象问题[J]
.哲学研究,1985(12):5-13.
被引量:10
4
衣俊卿.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求是学刊,1988,15(4):1-7.
被引量:11
5
王金福.
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与实践本体论者讨论[J]
.哲学研究,1989(12):20-28.
被引量:11
6
杨学功.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
.现代哲学,2002(1):19-26.
被引量:18
7
孙正聿.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J]
.哲学动态,2001(3):2-7.
被引量:25
8
杨学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J]
.哲学研究,2001(9):9-15.
被引量:13
9
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倾向,2000(06).
10
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2001(02).
共引文献
2593
1
白雪峰.
浅谈和谐理念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1):99-101.
被引量:2
2
柴秀波,王爱民.
“以人为本”内涵新探[J]
.理论观察,2007(6):46-47.
被引量:3
3
董晓蕾.
试析马克思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历史进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56-59.
4
钱厚诚.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三重向度与划界方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8-63.
被引量:1
5
黄一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更高程度的解放[J]
.改革与战略,2007,23(8):136-139.
被引量:1
6
王浩斌,王飞南.
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1-4.
7
高云涌.
自然关系的逻辑——费尔巴哈人本学辩证法的理论实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10.
8
罗天强,李晓乐.
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35-238.
被引量:3
9
姚建军.
毛泽东调动人民积极性思想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34-37.
10
傅有明.
略论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2-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0
1
吕俊.
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2
从“生成论”到“知识论”——访金吾伦研究员[J]
.哲学动态,1998(10):3-6.
被引量:4
3
张柏然.
翻译本体论的断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45-48.
被引量:29
4
刘立群.
“本体论”译名辨正[J]
.哲学研究,1992(12):72-74.
被引量:22
5
何中华.
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
.天津社会科学,1991(3):40-45.
被引量:5
6
王金福.
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与实践本体论者讨论[J]
.哲学研究,1989(12):20-28.
被引量:11
7
何中华.
物质本体论的困境与实践本体论的选择[J]
.南京社会科学,1994(11):30-34.
被引量:20
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访肖前教授[J]
.哲学动态,1994(7):1-4.
被引量:2
9
卡利斯.雷塞沃斯奇思,傅修延.
系谱学批判:米歇尔·福柯与思想体系[J]
.文艺理论研究,1993(5):93-97.
被引量:4
10
萧瑟.
伽达默尔:人格化的解释学——与大师们同在的岁月(之一)[J]
.读书,1996,0(8):90-9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5
1
白刚,付秀荣.
本体的奥秘在于人——高清海的本体观[J]
.长白学刊,2007(3):4-8.
2
许恒兵,丁增锋.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成论思维方式[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0-53.
3
龙明慧.
翻译本体的认知定位——从翻译概念的泛化谈起[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1):50-52.
4
龙明慧.
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72-75.
被引量:5
5
陈仕伟.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实践阐释的思考——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5.
6
刘晓辉.
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实践本体论的建构[J]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5):24-28.
被引量:1
7
张立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怎样的“本体”——评何中华与孙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鸣[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71-77.
被引量:5
8
李正义.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考察[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4):10-13.
9
闫顺利,赵红伟.
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无本体论?——兼述一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新理解[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2-15.
10
刘长军,叶险明.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J]
.理论探讨,2011(5):59-6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徐修鸿.
文学翻译:“叛逆”中求“忠实”[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3-64.
被引量:2
2
何中华.
实践本体论若干问题再探--答张立达先生[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18-124.
被引量:4
3
孙跃纲.
发展哲学视域的创新实践[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2):9-13.
4
孙跃纲.
发展哲学视域的创新实践与重复实践[J]
.宁夏党校学报,2011,13(5):57-61.
5
于欣荣.
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在实践逻辑中的发挥与超越[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1):46-50.
6
张立达.
实践本体论再反思——再答何中华先生[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19-125.
被引量:1
7
何中华.
实践本体论为什么是对的——一个再回应[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124-132.
被引量:2
8
赵迎春.
在多元伦理中寻求契合——翻译伦理视角下译者的伦理观[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74-77.
9
曾威,彭向萍.
诗歌翻译的形而上下——许渊冲英译《清明》赏析[J]
.萍乡学院学报,2019,36(1):84-87.
被引量:1
10
冯全功.
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3):109-119.
被引量:18
1
宋红娜.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20-21.
被引量:2
2
彭舸珺,郭建东.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的人本管理及其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2012(2):197-199.
被引量:6
3
倪瑞华.
论可持续发展的人学维度[J]
.天府新论,2001(3):53-56.
被引量:1
4
何中华.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非“一块整钢”[J]
.青年思想家,2004(5):34-39.
被引量:1
5
乔沙.
生态美学的人学维度研究初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2):91-94.
6
论制度研究的人学维度[J]
.当代法学,2001,15(9).
7
张波.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学维度[J]
.学理论,2008(24):50-51.
8
杨文亮,张勤娜.
资本和劳动矛盾运动视域下的共产主义学说——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09-114.
9
马建青.
“异化”与悲壮意识[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5):3-4.
10
何中华.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1):127-127.
学习与探索
200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