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仲景治疗湿热黄疸心法探析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就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湿热黄疸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方药运用特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仲景对湿热黄疸的辨治 ,理法方药较为完备 ,体现了辨证论治、药随证变的思想 ,并注重根据湿与热之偏重不同分别选用治疗诸方。强调了它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
吴洁
机构地区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4-266,共3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湿热黄疸
中医辨证
中医治疗
分类号
R256.4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1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6
1
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8.
2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46.
3
崔连有.茵陈蒿汤在治疗黄疸兼便溏时大黄的应用问题[J].中医药研究,1989,(6):27-27.
4
张延浒.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J].四川中医,1987,5(1):53-53.
5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10.
6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611.
共引文献
101
1
李文.
中医古医籍中关于人体寄生虫的记载浅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3):75-77.
被引量:5
2
郑世俊.
釜底调薪治法刍议[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6):327-329.
被引量:5
3
吴玉涛.
咳嗽辨治雏议[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9-10.
4
陈宁勇.
关于《〈伤寒论〉求是》阳明病与温病关系的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6):331-334.
5
陈帅.
《伤寒论》升降理论临床应用体会[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6):378-378.
被引量:1
6
郭海英.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原则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4):221-222.
被引量:4
7
朱梅萍,张正利,林江.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7):25-26.
被引量:6
8
老膺荣,朱泉.
《十问歌》的演变及补遗[J]
.山西中医,2005,21(4):61-62.
被引量:11
9
马晓峰.
试论《金匮要略》之“气分”[J]
.天津中医药,2005,22(5):412-414.
被引量:5
10
朱清静,盛国光.
阴黄理论的形成与证治探讨[J]
.中医研究,2006,19(2):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9
1
李庆.
黄芪的药理药效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128-129.
被引量:61
2
刘成海.
论张仲景对黄疸病辨治法的贡献[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4):5-7.
被引量:3
3
叶放,周仲瑛.
周仲瑛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肝炎的经验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0):604-606.
被引量:16
4
封建涛,钱翠婷,徐明明.
四逆散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2006,27(7):872-873.
被引量:3
5
刘正云,吕焱.
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124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67-1767.
被引量:6
6
北京中医医院编.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3-24.
7
张再良.女劳疸刍议.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4):44-44.
8
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385.
9
陆健.《外台秘要》对黄疸研究的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05,(2):7-9.
10
夏克平.论少阳发黄证治[J].北京:中医杂志,1995(增刊):26.
引证文献
4
1
吴洁.
《金匮要略》肝病辨治特点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147-149.
被引量:2
2
夏克平,王化猛.
中医黄疸之“病”、“症”辨析[J]
.中医文献杂志,2012,30(5):25-29.
被引量:2
3
李香萍,陈美华,姚芳,袁黎.
茵陈五草汤治疗妊娠合并肝脏损害32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1):97-98.
被引量:1
4
焦红,刘建平,郎晓猛,赵蒙蒙,王玉婷,崔泽华,董紫薇,杨贵真.
仲景“肝脾同调”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22,42(6):640-643.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南然,宋春荣.
常占杰教授用益脾养肝法治肝病经验谈[J]
.光明中医,2012,27(12):2408-2409.
被引量:14
2
许娟,吴凡伟,陈敏.
五草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2):8-10.
3
张芳,孙丽霞.
浅析“退黄以大黄为专功”[J]
.环球中医药,2016,9(4):450-452.
被引量:11
4
武璇,李尚点,刘丹,徐春军.
以阴阳为纲辨治黄疸新解[J]
.环球中医药,2021,14(2):309-312.
被引量:12
5
解冬,党中勤,张英杰,赵哲.
基于“形神理论”探讨PTCD联合茵虎退黄方治疗梗阻性黄疸[J]
.中医学报,2021,36(5):1089-1092.
被引量:2
6
陈芳玲,康润芳,陈益.
中医理念在消化疾病患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13-215.
7
李正菊,汪龙德,张志明,牛媛媛,毛兰芳,陶永彪,靳三省,张瑞婷.
基于“病-证-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分析及中医药靶点干预[J]
.时珍国医国药,2023,34(8):1931-1934.
被引量:6
8
孙小伟,舒劲,南青山,杨静,雷东旭.
基于“肝脾同调”浅谈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24,19(11):170-172.
被引量:1
9
郑含笑,吴韶,谢心军.
从筋论治肝脾同调治疗骨关节炎[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4):50-53.
被引量:1
10
胡俊聪,张阳,张黎明,杨安琪,李泳妍,林杨哲,刘骐瑞,马新辉,毛堂友,李军祥.
李军祥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药对经验拾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10):855-858.
被引量:1
1
李晓芳.
古代医家治疗心悸十法[J]
.中国民间疗法,2011,19(4):5-6.
被引量:3
2
黄苏萍.
张仲景辨治失眠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53-754.
被引量:19
3
王思成.
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J]
.世界中医药,2008,3(1):43-45.
被引量:53
4
张耀巍,许海霞.
腹部推拿法临床应用述评[J]
.中医外治杂志,2016,25(2):55-57.
被引量:22
5
周天寒.
《医宗必读》治喘十三法简析[J]
.河北中医,1986,8(1):43-43.
6
吴承峰,刘敏.
仲景活血祛瘀剂选药配伍规律简释[J]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2-1942.
被引量:6
7
张学伟,贾红玲.
《针灸逢源》灸法探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60-61.
被引量:4
8
王育杰.
正本清源,合理使用中成药[J]
.现代中医药(北京),2010(1):19-23.
9
粟胜勇,邓柏颖,李扬帆,周恩华.
经络“气伤”在痛证病机中的意义浅探[J]
.中医药学刊,2005,23(2):327-327.
被引量:6
10
夏秀荣.
先秦两汉时期导引术的由来[J]
.中医学报,2015,30(6):923-924.
被引量:2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