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穴位埋线治疗60例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对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择一组能调节女性内分泌的穴位如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埋线治疗 6 0例患者 ,观察 3~ 6个疗程。结果 :33例基本痊愈 ,15例显效 ,9例好转 ,3例无效。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有满意疗效。
作者
蒋晓丽
涂玲
刘梁友
机构地区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
出处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13-214,共2页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关键词
黄褐斑
穴位埋线
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
分类号
R275.984.2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63
同被引文献
159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71
参考文献
3
1
赵广,蔡瑞康.
黄褐斑研究新进展[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0,6(1):47-49.
被引量:17
2
林新瑜,周光平,李利.
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5):285-287.
被引量:48
3
匡薇.黄褐斑的临床辨证[J].中国科学美容,2000,11:104-10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熊德鑫,祝小枫,盛志勇,张士涛.
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群改变的研究[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被引量:23
2
郑乐,刘嘉茵,孙勇,于月琴,包为政,包荫堂,沈华,曹敖清,杨怀恭,赵辨.
黄褐斑与女性激素的关系[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3):197-197.
被引量:14
3
杨慧兰,冯穗一,廖元兴,林挺,史明丽.
广州地区黄褐斑有关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2):89-90.
被引量:31
4
漆军.
黄褐斑的分类及治疗[J]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5):288-291.
被引量:36
5
万苗坚.
黄褐斑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4):209-212.
被引量:27
6
张法义,赵天恩,汪新义,于美玲,马士尧.
复方壬二酸乳剂的研制及其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对比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2):86-87.
被引量:3
7
万苗坚,赵广,蔡瑞康,张其亮,文海泉.
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微生态改变的探讨[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2):84-87.
被引量:16
8
万屏,梁国华,刘惠慧,王正文.
孕期及非孕期黄褐斑患者几种微量元素对比观察[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4(8):20-22.
被引量:2
9
林新瑜,周光平,李利.
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6):359-361.
被引量:70
10
万苗坚,赵广,蔡瑞康,张其亮,文海泉.
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6):403-404.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63
1
杨峥茹,王彦瑾,郭静.
从时间医学角度探析黄褐斑的治疗现状[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2):203-206.
被引量:2
2
张大维,李利.
黄褐斑病因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z2):227-229.
被引量:2
3
李朝红,李萍.
活血祛瘀药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68例[J]
.陕西中医,2008,29(2):188-189.
被引量:2
4
陈丽清.
电离子手术美容仪加苯酚联合应用治疗色素性皮肤病[J]
.中国医药导报,2005,2(12):72-72.
5
薛梅,唐海燕,王祖红,史丙俊.
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医疗美容,2013,3(4):73-74.
被引量:10
6
王艳.
调经祛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疗美容,2014,4(2):125-126.
7
郑毅,柳曦光,高萌,李琛.
黄褐斑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J]
.现代养生,2014,0(2):27-27.
被引量:3
8
陈伟光.
中药周期方法治疗冲任失调型女性黄褐斑的效果[J]
.现代养生,2014,0(10):260-260.
被引量:1
9
李健,王新燕.
谷胱苷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166例[J]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55-555.
被引量:8
10
曹树稳,余燕影,邓泽元,徐菲,王杉.
一种蔬果胶囊配方研究及祛黄褐斑作用人群试食实验观察[J]
.食品科学,2004,25(11):269-27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9
1
任晓艳.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865例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4,24(z1):94-95.
被引量:4
2
董海.
中药内外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67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05-106.
被引量:3
3
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440.
被引量:313
4
王学民,李会芹,李保红.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咳喘症513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770-770.
被引量:1
5
陈晓梅,管遵信.
耳穴肺的临床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4,13(4):222-223.
被引量:5
6
王虹.
贺氏三通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2004,23(4):201-203.
被引量:7
7
文碧玲,柯红,鄂建设.
神阙穴外治法临证辨治四则[J]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35-36.
被引量:7
8
任晓艳.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被引量:398
9
张敏,张杰.
针刺加火罐治疗黄褐斑[J]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24-24.
被引量:10
10
李晋青.
针刺配耳压治疗面部黄褐斑100例[J]
.陕西中医,2005,26(2):160-161.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1
1
李敏,张毅.
黄褐斑中医外治疗法近况[J]
.江西中医药,2006,37(6):57-59.
被引量:11
2
丁慧.
穴位埋线疗法在经络美容中的应用[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32-33.
被引量:8
3
尹改珍,霍新慧.
穴位埋线疗法现代临床应用[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0):57-58.
被引量:18
4
封敏,昌玉娟,高翔,胡运光.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近况[J]
.上海针灸杂志,2007,26(3):46-48.
5
白炜玮,曹银香,焦磊.
近5年来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概况[J]
.江苏中医药,2008,40(9):89-91.
被引量:3
6
董艳.
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2009,29(5):457-458.
被引量:3
7
廖维心,张晓燕,黄泳,卢阳佳,王升旭.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规律探讨[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4-7.
被引量:13
8
蒲继红,王丽娜,赖旻,赵跃凤.
穴位埋线在黄褐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12):3271-3273.
被引量:3
9
王凌鸿,郎伯旭.
穴位埋线联合针刺治疗黄褐斑82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107-2108.
被引量:8
10
蒋智芳,黎崖冰.
赖氏通元穴组埋线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2):31-34.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71
1
孙远征,杨圆圆.
穴位埋线与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3,33(S1):1-4.
被引量:6
2
吴宁.
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
.江苏中医药,2006,27(11):79-81.
被引量:6
3
张理梅,王秀坤,柏亚萍,金红梅.
穴位埋线中医辨证治疗痤疮100例[J]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4-115.
被引量:7
4
周友龙,韩红艳,贾建平.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穴位埋线后认知功能变化与脑功能成像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689-693.
被引量:22
5
张小惠,韩梅,温玉玲,陶加平.
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3):31-32.
被引量:6
6
郭毅,耿学斯,黄卫平,何之光,郑志杰.
白环俞穴埋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5):72-74.
被引量:21
7
温玉玲,张小惠,韩梅.
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研究[J]
.中医药通报,2010,9(1):58-60.
被引量:3
8
肖和,杨志强,杨正文,刘勤,宋美,黎志中,俞晓岚.
Q-开关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分析[J]
.海南医学,2010,21(13):15-18.
被引量:10
9
韩红艳.
穴位埋线与黛力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0,30(8):627-629.
被引量:18
10
于璇.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6):155-155.
1
周小祝,莫志贤.
桂枝茯苓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06,25(2):142-143.
被引量:66
2
杨春芬,左巧富.
672例女性内分泌不孕症的病因分析研究[J]
.当代医学,2014,20(3):28-30.
被引量:17
3
周欣,李健,王正琴,汪妍.
百合地黄汤对更年期女性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调节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5):4908-4911.
被引量:13
4
于慧艳.
桂枝茯苓丸加减用于药物流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0):4290-4290.
被引量:3
5
李云波.
金哲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述要[J]
.北京中医药,2009,28(7):504-505.
被引量:6
6
冯敬华,孔丽蔚,李柳丽.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病因与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4):161-164.
被引量:37
7
郑颖.
中医治疗功能性不孕症[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61-61.
8
胡国华.
平衡女性内分泌可延缓衰老[J]
.家庭用药,2008(3):6-6.
9
文怡,任爱玲,邓琳雯.
耳穴联合温盒灸治疗肾阳虚型排卵障碍性疾病的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72-73.
被引量:20
10
赵天卫.
月经过多过少都是病[J]
.健康博览,2012(2):31-33.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