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其发展同样受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影响。以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及其创造的传播环境,也带来了教育理念、方式和效果的变革。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缓慢起步、逐渐增长、迅速发展和成熟提升四个阶段。研究主题倾向明显、研究成果不均衡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滞后、支持力度不够、研究内容失衡是该领域研究面临的主要困境,跨学科、团队化、应用型研究是后续研究的基本走向。
作者 汤中秋 李靓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1期117-119,共3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0

  • 1朱根宜.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系统建设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1999,20(1):68-73. 被引量:9
  • 2苏云升,周如俊.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4):73-76. 被引量:34
  • 3吴翠珍,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219
  • 4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著,戴鑫译.《传媒的四种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 5王炎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 6http://baike.baidu.com/wiew/42470.html?wtp=tt.
  • 7Thoman,Joils.Five Key Questions of Media Literacy & Five Core Concepts[EB/OL].[2010-12-01] CA: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CML,2005Retrieved at http://www.medialit.org/.
  • 8成露茜,罗晓南.批判的媒体识读[M].台北:正中出版社,2009.
  • 9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DB/OL].(2006-10-29)[2010-12-01] 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1029/24452_3.html.
  • 10林承宇.识读广告中的健康讯息:从概念到行动[M] //成露茜,罗晓南.批判的媒体识读.台北:正中出版社,2009:353-370.

共引文献5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