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为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能源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发现了存在于实践教学中的四个典型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作者
李聪
李微
何建军
机构地区
长沙理工大学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期264-265,共2页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基金
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
实践教学
改革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88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1
陈学俊.
对能源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若干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6):451-455.
被引量:6
2
何建军,陈荐.
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1-33.
被引量:18
3
徐世军,范伟,黄贤英.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3(13):22-25.
被引量:6
4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被引量:453
5
水志国,荀振芳.
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08(1):20-22.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4.
2
李俊峰,高虎,马玲娟,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3.
3
秦海岩.2009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
4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函[2010]13号文件,2010-02-2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0-05-03)[2011-02-13].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
6
罗庚荣.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2(3):358-362.
被引量:4
7
水志国,荀振芳.
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下),2008(1):20-22.
被引量:15
8
骆四铭.
学科制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教育研究,2009,30(9):46-51.
被引量:26
9
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5):11-17.
被引量:94
10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被引量:141
共引文献
488
1
王盎然,张红,王亚纳,沈华芬,潘鹏举.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47-52.
被引量:19
2
钟东阶.
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J]
.装备制造技术,2021(6):237-240.
3
胡科,段世飞,高东燕.
工程能力视角下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79-85.
被引量:6
4
任连城,周传德,周秋沙,王久华,魏昌祥,雷贞贞.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77-178.
5
岳大为,王华君,张家安,李洁.
合作式案例教学法在风电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风能,2013(6):50-52.
6
薛刚,郭晓燕.
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244-246.
被引量:4
7
Bottom Up与Top Down[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12):34-34.
8
段存升,潘耀芳.
“卓越工程师”本科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制定原则的探讨[J]
.大家,2012(14):1-2.
9
周中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
.大家,2012(12):205-206.
被引量:3
10
邓婉玲,马晓玉,黄伟英,黄君凯.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41-46.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32
1
林健.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1-13.
被引量:367
2
何建军,陈荐.
风电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1-33.
被引量:18
3
刘智运.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被引量:174
4
周为民,王玉林.
大实践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重构[J]
.中国科技信息,2012(9):215-216.
被引量:15
5
陈建林,陈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8):20-22.
被引量:14
6
李钢,汤仲胜.
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21(11):45-49.
被引量:19
7
李敏,郭永彩,邹建.
光电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5):175-177.
被引量:12
8
陈从平,徐翔,余万,方子帆,陈法法.
能源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三峡大学为例[J]
.科技视界,2015(17):37-37.
被引量:4
9
王莉,杜艳红,靳登超,施煜,杨磊.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J]
.实验室科学,2016,19(4):159-162.
被引量:6
10
束亚男.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17,3(19):114-11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5
1
于月,吴巧凤,张富,于华.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1):155-156.
被引量:9
2
李聪,陈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统计与分析[J]
.科教导刊,2020(30):60-61.
被引量:1
3
周立波,任延杰,陈荐.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38):39-42.
被引量:3
4
张全长,陈征,马琪欣.
多学科融合:面向新科技革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2025,11(12):164-167.
5
张宇,高建民,冯冬冬,赵义军,杜谦.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教研并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2025,11(24):35-38.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荆红莉,李岩,李雨欣.
产教合作背景下新能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
.榆林学院学报,2021,31(4):82-85.
被引量:2
2
王帅杰.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4):121-125.
被引量:3
3
黄国勇,屈辰玮,王春霞.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生课程教改初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4):1-3.
被引量:13
4
刘保书.
基于人才生态理论的新能源人才开发策略研究[J]
.当代石油石化,2022,30(6):43-46.
被引量:1
5
罗小丽,秦祖泽,练红海,周笔锋,李谟发.
新时代背景下新能源与环保专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
.电气牵引,2022(2):65-69.
被引量:1
6
谢宁,袁颐进,夏晨曦,李文哲,茹光明,李哲.
新能源知识体系在农业发展中作用探讨[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4,26(5):98-100.
7
贾亚亚,张月,朱靖,刘山.
“双碳”目标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化工研究,2024(9):139-141.
被引量:2
8
李谦,李鸿霞,杨艳,张宇,罗群.
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2024(14):33-37.
被引量:3
9
陈宏宁.
应用实践在“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中的融合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4(37):89-92.
10
张全长,陈征,马琪欣.
多学科融合:面向新科技革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2025,11(12):164-167.
1
李志国.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分析[J]
.科教导刊,2016(1):186-187.
2
宋祥磊,孟春站,刘学东,邵理堂.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2015(35):47-48.
3
卢佃清,刘学东,邵理堂,李新华,史林兴.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8):131-136.
被引量:2
4
刘姝.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职业,2014(20):94-94.
被引量:2
5
韩新月,何志霞,王谦,吉恒松.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2):9-11.
被引量:26
6
饶政华,廖胜明.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5(3):44-46.
被引量:20
7
李玲.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新余学院为例[J]
.新余学院学报,2015,20(2):65-68.
被引量:1
8
范金霞,郑国香,李文哲,关正军,李岩.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24):6-7.
被引量:5
9
王志成,张磊,钱斌,杨刚,巢毅敏.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19-21.
被引量:2
10
李志国.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
.科教导刊,2016(3X):49-51.
被引量:4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