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34,共6页
China Economic Studies
二级参考文献9
-
1邓寿鹏.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福建、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总报告[J].管理世界,1996,12(2):120-129. 被引量:29
-
2西蒙 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1985年
-
3团体著者,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1980年
-
4北京日报,1998年
-
5郭克莎,工业增长质量研究,1998年
-
6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1997年
-
7管理世界,1996年,2期
-
8经济·科技—1997年国家计委科技报告选编,120页
-
9李京文,中美日生产力比较研究。
共引文献29
-
1牛建华.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3(6):3-8.
-
2李霄,庄国舟.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5(1):99-101. 被引量:3
-
3化文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之营销策略探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69-70. 被引量:1
-
4樊福卓.中国工业的结构变化与升级:1985-2005[J].统计研究,2008,25(7):19-25. 被引量:24
-
5李飞.浅析利用FDI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4):160-161.
-
6李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0(12):33-33.
-
7欧阳新年.产业集约化发展及其关联要素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3):17-20. 被引量:4
-
8程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99,11(5):22-27. 被引量:4
-
9王千红.试论产业退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9(5):19-23. 被引量:2
-
10朱舟.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回顾与展望[J].财经研究,1999,25(10):25-3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7
-
1张世鹏.关于全球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1998(3):10-15. 被引量:5
-
2李琮.进入21世纪的世界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J].理论视野,2000(2):4-8. 被引量:8
-
3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
-
4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斯·粤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
6[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
7[4]约翰·科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
8[7]赫兹曼.经济发展的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9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4)[M].海闻,刘伟,秦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0魏杰.中国加入世贸的战略性思考[N].中国企业报,1999-12-14.
引证文献6
-
1胡芳肖,王育宝.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19-24.
-
2王天雨.论西北诸省区开发中的工业结构调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1,21(7):58-61.
-
3郭庆.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对戴晔同志文章的质疑[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59-63. 被引量:1
-
4林汉川,田东山.WTO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1-5. 被引量:9
-
5祖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的演替[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3):35-39. 被引量:4
-
6祖强.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的演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6):7-1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6
-
1黄宇峰.正确审视“反全球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66.
-
2朱金生.全球化、FDI与区域就业转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337-341. 被引量:1
-
3巴顿菲尔格罗斯特展示9-层吹膜前沿技术[J].国外塑料,2006,24(4):100-100.
-
4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4):104-107. 被引量:18
-
5王倩.扬州中小玩具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08(30):138-139. 被引量:3
-
6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3):105-111. 被引量:8
-
7邬连东.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潜力模糊评价[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31.
-
8陈建勋,武治印.转轨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基于转轨国家技术创新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2(3):33-41. 被引量:3
-
9王楠.入世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2(10):9-12. 被引量:3
-
10相伟,王荣成,丁四保.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86-91. 被引量:8
-
1殷建华.对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J].冶金经济分析,1990(6):11-14.
-
2本刊编辑部.欧美日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浅析[J].冶金管理,2013(5):4-14. 被引量:1
-
3无.平板玻璃行业标本兼治若干工作措施[J].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2015,0(8):5-7.
-
4周强.黑龙江省装备工业走向国际市场战略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53-57.
-
5曾军丽.我国城市竞争力提升之产业集群战略路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2):78-80. 被引量:2
-
6在“红海”斥巨资提升品牌[J].新华月报,2009(5):60-60.
-
7李拥军,高学东,杜立辉.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几点认识[J].中国钢铁业,2006(11):11-13.
-
8房亚玲.浅谈辽宁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J].辽宁经济统计,2012(5):11-12.
-
9刘备华,于长春.汽车产业税费改革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5):110-111. 被引量:1
-
10《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发布[J].地质装备,2009,10(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