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淮南子》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改铸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基于治身与治国一体的黄老立场,《淮南子》在大量袭取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同时,又对其施以养生化、政治化的改铸。它所阐发的逍遥旨趣是,君主如何既能拥有恬静适逸的形神生活,又能将其治身要诀转换成无为政术以治平天下。由此,庄子生命哲学中的超越性、批判性和非政治性就被彻底消解掉了。
作者
邓联合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5,共7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淮南子
黄老道家
分类号
B23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12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7
1
王叔岷.《<淮南子>引<庄>举隅》,《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三联书店,1998年.
2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释》.中华书局1989年.
3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93页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三松堂全集》(第九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132页.
5
南宋·高似孙.《子略》.引自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89页.
6
.《庄子·应帝王》[M].,..
7
《刻意》.
共引文献
43
1
董平.
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J]
.浙江社会科学,2004(4):141-148.
被引量:5
2
申喜萍.
丘处机的美学思想试探[J]
.宗教学研究,2002(3):120-124.
被引量:1
3
金圣东.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
.现代哲学,2000(3):85-92.
4
屠友祥.
符号的空洞性与充实性[J]
.文艺理论研究,2004(6):48-54.
被引量:3
5
关四平.
论《红楼梦》真人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渊源[J]
.红楼梦学刊,2001(1):26-37.
被引量:2
6
罗宗强.
隆庆、万历初当政者的文学观念[J]
.文学遗产,2005(4):4-15.
被引量:7
7
朱萍.
中西古典文学中的疯癫形象[J]
.中国比较文学,2005(4):124-152.
被引量:15
8
杨国荣.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上)[J]
.学术月刊,2005,37(11):5-11.
被引量:12
9
张颂.
传媒语言与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6):26-28.
被引量:3
10
丁邦友.
从《管子轻重篇》所载的粮价看“锱”的释义[J]
.广东社会科学,2006(3):121-126.
同被引文献
126
1
丁文宏,蔡友和.
老子“无为”思想探微─—兼论《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扬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3):61-66.
被引量:5
2
张丰乾.
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兼为《淮南子》正名[J]
.中国社会科学,1998(2):117-126.
被引量:19
3
黎孟德.
《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1):27-33.
被引量:2
4
王克喜.
《淮南子》,汉代逻辑思想的璀璨明珠──徐州古代逻辑人物系列研究之一[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2):50-59.
被引量:1
5
陈静,刘笑敢.
“无为”思想的发展──从《老子》到《淮南子》[J]
.中华文化论坛,1996(2):93-100.
被引量:12
6
张运华.
《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4):31-35.
被引量:2
7
陈广忠.
《淮南子》与墨家[J]
.孔子研究,1995(2):33-41.
被引量:4
8
柴文华.
《淮南子》的伦理主题述略[J]
.江汉论坛,1988(6):30-33.
被引量:2
9
牟钟鉴.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比较分析——兼论秦汉之际的学术思潮[J]
.哲学研究,1984(1):45-52.
被引量:6
10
温韧.
《淮南子》感应观新探[J]
.哲学研究,1997(12):41-4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高旭.
《淮南子》“论道”之美及其思想史意义——兼与《庄子》比较[J]
.中国美学研究,2020(1):23-43.
2
高旭.
论《淮南子》之“游”[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4):80-85.
被引量:2
3
高旭.
回顾、反思与前瞻--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3):65-86.
被引量:2
4
陳之斌.
詮釋與重建:郭象《莊子注》中的黄老意涵[J]
.道家文化研究,2022(1):434-456.
5
夏朝阳.
“应感不匮”与“知与物接”——《淮南子》的心物关系构建[J]
.中国文化研究,2025(2):101-11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高旭.
《淮南子》“论道”之美及其思想史意义——兼与《庄子》比较[J]
.中国美学研究,2020(1):23-43.
2
高旭.
论茅盾的《淮南子》研究及学术史意义[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5):93-101.
被引量:1
3
高旭.
高似孙评《淮南子》及其学术史价值——以《子略》为中心[J]
.船山学刊,2020(6):71-78.
4
李里,方涛.
《淮南子》中“和”的本体认知及其规划美学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47-51.
1
吕秋薇.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J]
.世纪桥,2008(12):72-74.
被引量:3
2
王永豪.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
.社会科学研究,2007(1):142-151.
被引量:17
3
钱晓玉.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启示[J]
.青春岁月,2014,0(1):213-213.
4
唐祖敏.
庄子道与逍遥游审视[J]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15-17.
被引量:5
5
慈秀秀.
浅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J]
.学理论,2015(15):23-25.
被引量:3
6
王永豪.
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理学内涵[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4):11-15.
7
马拥军.
马尔库塞眼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J]
.学术论坛,2017,40(1):57-62.
被引量:1
8
谢国利,吴小玲.
略述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4):59-61.
9
于民雄.
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J]
.贵州社会科学,2001(4):57-63.
被引量:4
10
吴彬英,徐艳兰.
神以物游,自在无碍——析《庄子》对当代人的哲学启示[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5(12):103-104.
人文杂志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