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29-31,共3页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2
-
1房德邻.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J].历史研究,1989(6):79-94. 被引量:3
-
2宋德华.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再探讨[J].历史研究,1985(5):124-141. 被引量:2
-
3余明侠.戊戌变法运动性质辨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9(1):185-192. 被引量:2
-
4余明侠.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及其性质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1999(2):95-102. 被引量:4
-
5王晓秋.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1984(4):73-78. 被引量:4
-
6李时岳.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J].学术研究,1983(6):48-53. 被引量:4
-
7宋德华.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及其他——与房德邻同志商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86-96. 被引量:2
-
8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J].晋阳学刊,1982(2):2-9. 被引量:14
-
9陈凤鸣.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故宫藏清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简介[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1):19-24. 被引量:7
-
10房德邻.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J].清史研究,2002(1):18-30. 被引量:7
-
1简桐.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史学月刊,1987(3):3-9. 被引量:6
-
2彭先国,何凌.曾国藩与会党[J].求索,2006(5):207-210. 被引量:1
-
3耿云志.研究历史要靠历史事实[J].高校理论战线,1995(8):11-12. 被引量:1
-
4刘会军.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J].史学集刊,1996(2):41-45.
-
5孙海波.论孔子[J].史学月刊,1982(2):3-16.
-
6刘万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J].华章(初中读写),2007(6):93-93.
-
7杨德聪.试论彝族尚黑习俗[J].四川文物,1997(6):40-42. 被引量:2
-
8王素.魏晋时期“客”身份的形成[J].文史知识,2002(2):30-35. 被引量:2
-
9新疆近代史百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5,4(Z1):177-198.
-
10朱飞芳.关于北魏“赐宴”的问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8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