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当今关于发展的主题上存在着某种基本的对立它的一端是无批判的实证主义,而作为其必然补充的另一端则是浪漫主义的批判主义。这种基本对立一方面植根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另一方面则反映着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世界本身的矛盾与分裂。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揭示出人类发展主题上的全新境域。这一境域的本质特征是在现实的历史原则的基础上,使物质经济领域的进步能够积极地指向“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构成马克思发展理论之基础的乃是历史—实践的原则,它不仅从存在论的根基上澄清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最坚决地要求把发展问题置放在社会—历史的具体化过程之中。
作者 吴晓明
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2,共9页 Marxism & Reality
作者简介 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
  • 2.《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96版.第775页.
  • 3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m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
  • 4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11—112,116-118,38-40,52-54,112-117,58,46-50页.
  • 5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38(2):46-52. 被引量:196
  • 6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 7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 8赖辛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页.
  • 9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9-140页.
  • 10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73页.

二级参考文献10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524
  • 2吴晓明.《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A].吴晓明 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51-70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 5伽达默尔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211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10、12、10、10、11、18-19、323、324、308、306、200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6页、第209页.
  • 9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 10.《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466,468,471页.

共引文献1637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