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杨树溃疡病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用苦楝、银杏、樟树与杨树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内含物进行杨树溃疡病测试,从孢子发芽、菌丝生长及植物抗病能力的测定结果证明: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溃疡病的抑制作用比抗溃疡病的杨树品种作用强,特别是苦楝和银杏表现更为突出。
作者
向玉英
梁彦
黄东森
机构地区
中国林科院森保所
出处
《林业科技通讯》
1996年第7期17-19,共3页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苦楝
樟树
银杏
杨树
溃疡病
分类号
S763.72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4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3
1
邢世岩,李登开,时鑫.
美国银杏的研究现状[J]
.世界林业研究,1994,7(4):54-61.
被引量:12
2
向玉英,魏舜明,侯艳.
杨树溃疡病与树皮酚化物关系的研究[J]
.森林病虫通讯,1993,12(1):5-7.
被引量:3
3
向玉英,朱湘渝,侯艳.
杨树新品种抗溃疡病和黑斑病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2,5(4):423-428.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7
1
黄东森,朱湖渝,王瑞玲,佟永昌,向玉英.
不同气候带杨树杂交育种与适生新品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10(4):46-49.
被引量:5
2
邢世岩,皇甫桂月,侯九寰,郭成涛.
银杏优良单株种子品质的研究Ⅰ.形态品质[J]
.落叶果树,1993,25(3):15-18.
被引量:11
3
朱湘渝,王瑞玲,向玉英,黄东森,谭绪元,刘宾,安学惠.欧美杨新无性系—中保28、中保115和中保95的选育[J]林业科学研究,1988(05).
4
魏舜明,周银莲,张英伯.几种杨树树皮中酚甙和酚酸类化合物的初步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85(02).
5
朱湘渝,王瑞玲,佟永昌,黄东森.
欧美杨新品种抗寒性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0,3(5):487-490.
被引量:40
6
阳传和,杨旺,周仲铭.
树皮内酚类物质的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与杨树抗溃疡病的关系[J]
.林业科学,1989,25(4):311-316.
被引量:38
7
景耀,朱玮.
杨树树皮中化学成分与溃疡病关系的初步研究——Ⅰ.常量营养元素与溃疡病的关系[J]
.林业科学,1989,25(4):304-310.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20
1
谷文众,王义强,廖烨.
银杏抗寒抗热生理特性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2005,32(2):5-6.
被引量:7
2
谷文众,王义强,廖烨.
人工气候箱条件下银杏的耐寒抗热生理机制[J]
.经济林研究,2005,23(2):24-26.
被引量:8
3
吴秀水.
影响安徽沿江地区杨树黑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99-100.
4
郝明灼,曹福亮,张往祥,汪贵斌.
银杏不同雄株花粉外观形态的变异[J]
.林业科技开发,2006,20(5):53-55.
被引量:3
5
邢世岩,孙霞,李可贵,有祥亮.
银杏叶生长发育规律了研究[J]
.林业科学,1997,33(3):267-273.
被引量:28
6
邢世岩,朱宪珍,王清斌,靳萍,单丽萍,陈玉.
国内外银杏生产及科研的新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1997(2):5-7.
被引量:4
7
吴秀水.
安徽沿江地区杨树黑斑病流行规律的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27-228.
被引量:7
8
王国霞,曹福亮.
银杏生物农药防治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J]
.浙江林业科技,2008,28(1):78-81.
被引量:2
9
邢世岩,田常杰,王聪帮,郭军,王莹.
国内外银杏核用栽培及利用现状[J]
.世界林业研究,1998,11(2):32-37.
被引量:2
10
邢世岩,胡玉芹,苗全盛,张锐.
银杏无性繁殖位置效应的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16(1):69-76.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
142
1
海建平,柴梦颖.
电导法测定苦楝树的抗寒性[J]
.河南农业,2007(20):12-13.
被引量:2
2
曾灶昌,钟超.
苦楝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促进胆固醇流出作用研究[J]
.中外医疗,2008,27(16):12-13.
被引量:6
3
ZHENG Jingyun,GE Quansheng,HAO Zhixin.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plants phenophases in China for the last 40 year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2,47(21):1826-1831.
被引量:41
4
蔡元才,陈阿丽,毕克德.
树立森林健康理念 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控制[J]
.中国森林病虫,2004,23(4):42-44.
被引量:42
5
李忠海,陈建华,聂长明,何明.
湖南樟树叶片资源的开发利用[J]
.湖南林业科技,1993,20(2):70-72.
被引量:10
6
汪文陆,赵善欢.
苦楝果实中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及生物活性测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4(3):64-69.
被引量:26
7
杨杰,石守定.
地统计学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森林病虫,2004,23(6):28-32.
被引量:27
8
肖端,刘东明.
苦楝芽苗切根移栽新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4(10):23-24.
被引量:3
9
贺亮,殷宁,陈华君.
苦楝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J]
.中国油脂,2004,29(11):63-64.
被引量:7
10
沈伯葵,姚景德,张明海,薛梦澜,姚长林.
松梢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3,6(4):409-413.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6
1
曾祥谓,徐梅卿,赵嘉平,王静,梁军.
中国森林病害防治技术措施与策略[J]
.世界林业研究,2005,18(3):66-69.
被引量:13
2
教忠意,唐凌凌,隋德宗,丁宁宁,王保松.
苦楝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福建林业科技,2009,36(4):269-274.
被引量:17
3
陈瑞炎,陈志平,郑美珠.
香樟育苗造林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2016(3):56-58.
被引量:3
4
陈闽.
樟树不同造林模式生长比较[J]
.中国林副特产,2017(4):49-51.
被引量:2
5
黄烈健,苏晓华.
我国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3,16(4):49-53.
被引量:45
6
胡长效,苏新林.
我国植物质农药苦楝研究概况与展望[J]
.江西农业学报,2003,15(3):52-56.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王孟昌,梁军,樊军锋,周永学,洪苏桃.
主要杨树生产品种对溃疡病田间抗性的调查[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122-123.
被引量:18
2
胡兴宜,唐万鹏,漆良华,张燃,刘立德.
湖北省杨树病虫害生态防治对策[J]
.湖北林业科技,2004,33(C00):80-82.
被引量:4
3
刘会香,贾秀贞,吕全,梁军.
中国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世界林业研究,2005,18(4):60-63.
被引量:20
4
张玉钧.
日本的自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与生态旅游[J]
.世界林业研究,2005,18(4):80-80.
被引量:5
5
杨捷,王元辉,白朴.
无公害稻田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温州农业科技,2005(4):13-15.
6
曹晓冬,周立刚,唐静,谢光辉,隋鹏,黄庆良.
碳酸氢钠等药剂对水泡型杨树溃疡病的防治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2006,25(5):21-23.
被引量:4
7
陈海燕,田呈明,梁军,张星耀.
引起树木溃疡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属及相关无性态分类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6):145-150.
被引量:7
8
覃丽俭,吴长兴,吴莉宇.
杧果皮不同萃取物抑菌活性初探[J]
.热带农业科学,2007,27(2):21-25.
被引量:5
9
李怀仓,李琪.
林木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陕西林业科技,2007,31(2):35-38.
被引量:2
10
王义勋,陈京元,蔡三山,夏剑萍.
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J]
.湖北林业科技,2008,37(3):39-41.
被引量:18
1
董阳辉,徐佩娟,钱剑锐,何铁海,朱朝磊,王洪兴.
设施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
.浙江农业科学,2010,51(3):596-599.
被引量:1
2
赵桂华,宋桢.
橡胶木兰变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孢子发芽的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1991,27(3):57-58.
被引量:4
3
石根祥,顾海洋.
原蚕僵病综合防治新技术[J]
.江苏蚕业,2015,37(4):20-21.
4
王玉云.
家蚕黑尾病的发生和防治[J]
.农家致富,2004(11):34-34.
5
川上嘉章,潘学仁.
松口蘑孢子发芽的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1995(1):46-47.
6
黄自然.
蚕微孢子虫生活周期及胚种传染的探讨[J]
.广西蚕业,2004,41(2):9-12.
被引量:2
7
覃光星,黄可威,卢克松.
家蚕黑尾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J]
.蚕业科学,2001,27(2):123-127.
8
李增智,杨震,汤坚.
12种化学杀虫剂对3种虫生真菌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3):360-365.
被引量:31
9
王秋莲.
改善食用菌理化环境,提高大棚食用菌产量[J]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8(10):47-47.
10
汪燕,王军,孙思.
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J]
.广东林业科技,2010,26(5):75-78.
被引量:3
林业科技通讯
199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