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
被引量:
15
Theoretical Resource of Zhu Ziqing's Modern Hermeneutics of Poetry--Revisiting the Issue of Rebuilding Modern Chinese Hermeneutics of Po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朱自清倡导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收获。本文详细考察了朱自清解诗学思想的中外渊源,以及朱自清把现代解诗学方法运用于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批评实践,确凿地证明朱自清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在对西方现代批评与传统解诗方法的双向吸收与融会中逐渐完成的,而他对传统说诗理论与方法的厘清和反思,同时也意味着传统解诗学的现代性重建。
作者
孙玉石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共36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诗学思想
朱自清
中国现代
理论资源
重建
理论与方法
现代解诗学
现代诗学
批评实践
文本解读
古典诗歌
现代性
传统
渊源
说诗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279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41
参考文献
32
1
朱自清.《诗多义举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206页,第206-207页,第208页,第206页,第207页,第208-209页,第209-212页.
2
.朱自清1933年10月5日日记[A]..《朱自清全集》第9卷[C].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第254页.
3
杨自伍.《文学批评原理》译者前言[A]..《文学批评原理》[C].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4
曹葆华.《现代诗论》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5
曹葆华.《诗的经验》译后[A]..《现代诗论》[C].,..
6
曹葆华.《诗中的四种意义》译后[A]..《现代诗论》[C].,..
7
叶公超.《序曹译<科学与诗>》[A]..诗与批评第30期[C].北平,1934年7月23日..
8
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A]..《朱自清全集》第8卷[C].,.第150-152页.
9
朱自清.《语文影及其他·序》[A]..《朱自清全集》第3卷[C].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333页.
10
朱自清.《写作杂谈》[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朱自清全集》第2卷第108页.
共引文献
15
1
王文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
.文艺理论研究,2007(2):2-17.
被引量:7
2
林岗.
论赋诗[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5):87-93.
被引量:4
3
王文生.
释“志”——“诗言志”诠之一[J]
.文艺理论研究,2009(3):46-53.
被引量:6
4
张耀宗.
走出文学史的视野:朱祖谋《词莂》的历史语境与晚清词学[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10-17.
被引量:3
5
张世超.
“六书”与上古时期的识字教育[J]
.古代文明,2012,6(2):88-91.
6
刘奎.
朱自清的述学文体[J]
.枣庄学院学报,2012,29(4):1-11.
被引量:2
7
边家珍.
论《韩诗外传》的《诗》学性质及特点[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18-122.
被引量:1
8
成玮.
“诗义”分析的越位之思——朱自清“解诗”法的理论背景与实践指向[J]
.浙江学刊,2013(4):87-95.
被引量:5
9
陈希.
被遮蔽的诗学现代转型[J]
.文艺争鸣,2014(3):97-102.
被引量:1
10
高华平.
论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演进历程——由楚简文字所作的新探讨[J]
.学术月刊,2014,46(7):100-11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79
1
谢泳.
在朱自清日记中看到常风先生[J]
.粤海风,2007(5):78-79.
被引量:1
2
王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3):1-7.
被引量:24
3
樊骏.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86(6):97-120.
被引量:13
4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8
5
吕艺.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辨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2):38-45.
被引量:11
6
吴小如.
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11-19.
被引量:8
7
袁可嘉.
“新批评派”述评[J]
.文学评论,1962(2):63-81.
被引量:20
8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76
9
张隆溪.
诗无达诂[J]
.文艺研究,1983(4):13-17.
被引量:20
10
陈思和.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3):8-1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5
1
钱理群.
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0期回顾[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1-67.
被引量:11
2
解志熙.
现代诗论辑考小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6):201-219.
被引量:7
3
刘涛.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97-99.
被引量:2
4
季剑青.
“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161-169.
被引量:7
5
陈越.
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2):95-107.
被引量:10
6
李齐鑫.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贡献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3):52-53.
7
陈希.
被遮蔽的诗学现代转型[J]
.文艺争鸣,2014(3):97-102.
被引量:1
8
孙海燕.
以分析介入抒情——论朱自清的诗歌批评方法[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27-38.
9
张文民.
诗歌何为?——改进大学新诗教学的思考[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2):59-64.
被引量:1
10
刘佳慧.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3):30-4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1
1
吴自强.
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的“名作重印”与“恢复现代文学原貌”[J]
.文艺争鸣,2022(10):7-20.
被引量:1
2
吴艳.
《新文学史料》与新时期文学[J]
.文艺争鸣,2021(12):21-29.
3
李浴洋.
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之际[J]
.南方文坛,2024(3):44-56.
被引量:4
4
钱理群.
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片断思考[J]
.文艺研究,2007(3):24-31.
被引量:19
5
季剑青.
“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161-169.
被引量:7
6
陈建军.
叶公超批废名[J]
.书屋,2009(6):43-45.
7
姚楠.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我们”——对一个学术原点的简释[J]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20-23.
8
张森.
沈从文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
.理论与创作,2010(2):11-16.
被引量:3
9
张丽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清华学派[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1):33-42.
被引量:3
10
张惠.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88-91.
被引量:3
1
常晶.
孙玉石的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浅论[J]
.阅读与写作,2007(6):46-47.
被引量:1
2
陈建新.
现代解诗学:寻求心灵的同构[J]
.阿坝师专学报,1993(1):43-48.
3
吴丙辰.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贡献[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2):179-180.
4
赵黎明.
“声诗”传统与现代解诗学的“声解”理论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2):111-121.
被引量:1
5
黄听松.
现代解诗学视野中的穆旦诗歌[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3):106-109.
6
孙玉石.
现代诗人的玄想思维与文化结构——再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3):1-26.
被引量:5
7
唐晓渡.
陈超对现代解诗学的杰出贡献[J]
.诗探索,2015(5):130-134.
被引量:1
8
张大为.
当下文艺学思维的现代性重建[J]
.理论与现代化,2008(2):119-121.
9
文广会.
现代解诗学视野中的穆旦诗歌[J]
.理论导刊,2010(10):106-108.
10
姚娟.
《孔子诗论》与《说苑》中“引诗”之比较[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