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作者的灵魂和价值──试论郁达夫的散文
被引量:2
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91-93,共3页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21
-
1傅瑛.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75-81. 被引量:1
-
2李振声.郁达夫散文观札记[J].天津社会科学,1984(4):89-95. 被引量:2
-
3汪亚明,陈顺宣.郁达夫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贡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3(5):40-44. 被引量:3
-
4李玉明.古典文学对于郁达夫文学创作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4):82-85. 被引量:2
-
5朱信忠.诗情画意记游程——读《郁达夫游记》[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1(1):45-49. 被引量:2
-
6何江.人格和心灵的真实披露——论郁达夫的游记散文[J].榆林学院学报,1997,10(1):34-36. 被引量:1
-
7方志平.中国传统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557-561. 被引量:9
-
8夔鸣.论郁达夫散文的艺术风格[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7(2):38-42. 被引量:2
-
9刘茂海.论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文化色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5-129. 被引量:3
-
10刘茂海.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02-106. 被引量:2
-
1郭宇辉.从《闲书》看郁达夫三十年代散文的转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6):71-72.
-
2盛婷.心贫者福矣——读《郁达夫散文》有感[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0(9):34-35.
-
3李桂萍.隽永感伤的四季 忧生伤世的风骨——郁达夫散文中的四季解读[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9):117-118. 被引量:2
-
4张晓霞.新时期郁达夫散文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88-90.
-
5张家坚.《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与郁达夫散文的特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23-27.
-
6王炳中,杜兵.“体”随“心”变——郁达夫散文文体风格嬗变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9-72.
-
7路进.情寄山水魂系国 秋景秋色绣华章——郁达夫散文名作《故都之秋》赏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5,4(Z1):164-167.
-
8汗漫.一卷星辰[J].红岩,2015,0(5):153-163.
-
9王友珍.悲凉缘何而生——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2):254-256.
-
10晓行.郁达夫散文的抒情个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16-1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