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巴赫金对席勒讽刺观的继承与发展──兼及巴赫金笑论的美学史意义
被引量:
5
Bakhtin's Laughing Theory and Heritage from Schiller's Sati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德国古典美学是巴赫金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本文通过巴赫金对席勒的讽刺观的继承与发展的分析,认为巴赫金一方面继承了席勒关于讽刺的定义、分类及建立的讽刺同崇高与优美的联系;另一方面拓展了讽刺研究的理论空间,如对讽刺的历史诗学研究、对讽刺的民间笑文化的溯源和对讽刺的双重性分析。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巴赫金的笑论对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的双重超越。
作者
曾军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4,共7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巴赫金
席勒
讽刺
笑论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40
1
陆道夫.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2,24(4):21-27.
被引量:78
2
曾军.
从“葛兰西转向”到“转型的隐喻”——巴赫金是如何影响伯明翰学派的[J]
.学术月刊,2008,40(4):13-21.
被引量:10
3
凌建侯.
巴赫金论修辞教学法与语言学流派[J]
.俄罗斯文艺,2000(S1):48-52.
被引量:1
4
王建刚.
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研究——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学为例[J]
.文化艺术研究,2009,2(6):14-22.
被引量:3
5
张冰.
对话:奥波亚兹与巴赫金学派[J]
.外国文学评论,1999(2):97-104.
被引量:5
6
冯平.
游戏与狂欢──—伽达默尔与巴赫金的两个概念的关联尝试[J]
.文艺评论,1999(4):27-31.
被引量:3
7
白春仁.
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
.文学评论,1998(5):101-108.
被引量:46
8
王加兴.
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4):49-53.
被引量:5
9
钱中文.
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
.哲学研究,1998(1):53-62.
被引量:26
10
钱中文.
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J]
.文艺研究,1998(1):32-46.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5
1
周启超.
“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4):1-10.
被引量:9
2
马春丽.
莎剧中的丑角狂欢[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10):108-110.
3
曾军,李维.
新世纪以来中国巴赫金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J]
.人文杂志,2017(2):69-78.
被引量:5
4
周权.
埃里克·威亚尔:一位基于历史题材的叙事型作家[J]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2018(1):59-64.
被引量:1
5
黄耀民.
探究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及其演变过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6):15-19.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王莉,杨慧.
论巴赫金思想的核心——“成长”[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90-93.
2
江飞.
巴赫金“自由的人”诗学思想论[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51-57.
被引量:2
3
张丽萍.
对话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艺术建构[J]
.俄罗斯文艺,2015(2):151-157.
被引量:1
4
李伟华.
互联网广场狂欢者的被操纵——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看虚假的“中国式狂欢”[J]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5):87-92.
被引量:1
5
张丽萍,孙胜难,周贤.
对话理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烟盒警示语个案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4):63-69.
被引量:7
6
郑竹群.
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趋势分析[J]
.东南学术,2017(6):233-238.
7
周启超.
巴赫金文论核心话语的中国之旅:回望与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1):64-71.
被引量:3
8
张凌燕,凌建侯.
“后理论”时代中国巴赫金研究新动向[J]
.外语教学,2018,39(3):105-109.
被引量:2
9
王加兴.
砥砺奋进——中国巴赫金研究会十年回顾[J]
.俄罗斯文艺,2018(3):158-160.
10
白庆华.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J]
.甘肃社会科学,2018(2):108-112.
被引量:5
1
叶润平,胡孝根.
把命运握在手中——《美狄亚》美学意蕴初探[J]
.文化时空,2003,0(12):116-117.
被引量:1
2
王泽庆,顾祖钊.
图文“战争”背后的“温情”:文学与视觉艺术的互文[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4):133-138.
被引量:5
3
王景明.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分析[J]
.临沂大学学报,2015,37(3):120-123.
被引量:2
4
杨洋.
悲剧理论阐释新空间[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89-189.
5
程正民.
从对立到对话——20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的轨迹[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1):170-181.
6
张洁,刘春芳.
浪漫主义文学发轫的哲学背景[J]
.社会科学辑刊,2007(6):261-265.
被引量:1
7
赵琳.
郎吉努斯《论崇高》及其美学史意义探析[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0(3):128-132.
8
马静.
《李尔王》的“狂欢化”情结[J]
.青年文学家,2010,0(7X):22-22.
9
王汝虎.
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美学史意义[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137-138.
10
任洪渊.
当代诗潮: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J]
.文学评论,1988(5):119-126.
被引量:7
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