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国有施工企业事故预防的系统性瓶颈展开研究,通过解构塔吊坍塌、脱硫系统爆燃等典型事故的深层致因揭示组织体系僵化、风险识别滞后与本质安全弱化三大核心矛盾。研究提出融合管理闭环、智能监测、应急协同及文化浸润的四维防控体系,重点构建“日常巡查—专项督查”与“风险识别—整改反馈”双循环机制,结合UWB定位、机器视觉等技术应用路径形成兼顾预防效能与实操落地的解决方案。结论表明,该体系可明显提升隐患治理响应速度与事故防控韧性,为国企突破安全管理结构性困境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张与安全管理能力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发生的多起重大事故暴露出企业主体责任虚化、技术防控薄弱等共性问题。本文立足工程安全管理实践,聚焦塔吊安装、环保设施检修等高风险场景,通过剖析事故链中组织管理断层与防控机制失效的内在关联系统诊断关键制约因素,旨在打破传统“事后纠偏”路径依赖,构建贯穿风险全周期的预防体系,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转型。 一、事故预防的关键制约因素诊断 (一)组织管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国有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中存在责任传导梗阻与监管链路断裂的双重矛盾。企业决策层虽制定完备的安全制度体系,但在执行层面因科层化管理导致主体责任逐级衰减。如,项目管理层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控权责边界模糊,某脱硫系统爆燃事故中甲方对乙方检修方案的实质性审查缺位,形成“以包代管”的责任真空。安全监管部门因资源配置不足且缺乏垂直管理权限,难以对高风险作业实施全过程监督,典型如塔吊顶升作业中关键工序的监管失察。教育培训体系因过度侧重形式化考核而弱化实操能力培养,致使作业人员对复杂工况的风险辨识能力不足,安全交底内容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场行为规范,形成“制度悬空”与“执行塌陷”的结构性失衡。 (二)风险识别技术的应用瓶颈 当前风险识别技术应用存在静态化、碎片化与滞后性三大瓶颈。
出处
《葡萄酒》
2022年第1期0283-0284,共2页
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