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孟子性善论根基的"恻隐之心",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原初的生命意识,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合的情理合一的心性内涵。氏族社会解体后,由于人类不可能放弃"共处"(社会合作),故"恻隐之心"仍然是人"异于禽兽"的"类本性",并表现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善的本体性,可称之为"类本善"。"类本善"潜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个体之人能够"向善"的内在根据。孟子所谓的"人无不善"正是在"类本善"意义上而非个体人性而言的。"类本善"具有超越个体性的形上性和先验性,它是孟子所谓的"天",也是后世儒者所论的"在人之天",与"本然之天"相通。正是"类本善"的社会历史性与形上性,为儒家性善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91,共10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基金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儒家道义观及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转换”(2020QNZX6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