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堂乐歌是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的研究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关于学堂乐歌的研究情况,却无人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本文广泛收集了众人对学堂乐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梳理,供学界参考。
作者
陈燕婷
机构地区
中央音乐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第4期13-16,共4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关键词
学堂乐歌
研究
综述
分类号
J605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1
钱仁康.
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在《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4):18-21.
被引量:3
2
陈聆群.博采精取 融会贯通——在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4).
3
袁善琦,周刚.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J]
.音乐研究,1999(2):68-71.
被引量:10
4
冯文慈.
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音乐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J]
.中国音乐学,1997(2):54-73.
被引量:38
5
汪朴.
清末民初乐歌课之兴起确立经过[J]
.中国音乐学,1997(1):56-72.
被引量:21
6
田耀农.
从学堂乐歌到通俗歌曲——兼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建架与发展[J]
.中国音乐学,1993(4):67-7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70
1
吴佳佳.
民间与官方的互动——晚清新式学校音乐教育体制建设[J]
.艺术学界,2021(1):351-362.
2
居其宏.
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
.音乐研究,2008(3):5-23.
被引量:14
3
宫宏宇.
近二十年来海外有关中国音乐研究之发展与动向(上)[J]
.音乐研究,2008(3):83-99.
被引量:12
4
朱则平.
基础音乐教学应该充分开掘器乐元素[J]
.课程教学研究,2013(4):47-50.
被引量:1
5
居地希.
20世纪初至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合唱音乐活动——中国合唱音乐活动的兴起与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S2):178-182.
6
杨帆.
构建新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本土化”内容[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2(3):82-84.
被引量:4
7
李岩.
中国风琴制造之驶[J]
.音乐研究,2001(3):21-26.
被引量:3
8
陈乃平.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课兴起之原因[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21(1):28-30.
被引量:2
9
朱艳红.
论中国传统音乐中价值构建的矛盾[J]
.艺术百家,2006,22(1):96-99.
被引量:1
10
居其宏.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上)——“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2):55-6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90
1
杨柳成.
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J]
.艺术探索,2004,18(6):23-27.
被引量:4
2
戴嘉枋.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乐歌创作[J]
.中国音乐,2002(1):1-4.
被引量:15
3
袁善琦,周刚.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J]
.音乐研究,1999(2):68-71.
被引量:10
4
汪毓和.
辛亥革命前后的军歌[J]
.音乐研究,1997(1):90-101.
被引量:8
5
钱仁康.
《送别》面面观[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65-69.
被引量:2
6
刘大坚.
中国音乐教育史简编(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13-18.
被引量:6
7
戴鹏海.
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和它的作者——为《男儿第一志气高》问世90周年而作[J]
.音乐爱好者,1992(1):6-8.
被引量:4
8
胡天虹.
论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兼谈“重写音乐史”问题的提出[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3):45-48.
被引量:5
9
杨成秀.
沈心工与白话文——兼论我国近代白话体歌曲创作的初始阶段[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77-81.
被引量:2
10
董晓.
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
.许昌学院学报,2004,23(6):132-13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3
1
李丹.
探讨沈心工学堂乐歌创作的美学特征——以旧曲翻新的方法为例[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2):123-123.
被引量:2
2
苏全有,王继峰.
启蒙与救亡:清末音乐教育的两大功能[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58-62.
3
苏全有,吴亚琼.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5):69-73.
被引量:2
4
周贝贝,朱洪涛.
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106-110.
被引量:2
5
王艳.
从词曲转换关系看中国早期的歌曲创作[J]
.音乐创作,2014(12):128-129.
被引量:1
6
邹律,杨婷.
近代音乐家沈心工与学堂乐歌运动[J]
.兰台世界(上旬),2014(12):62-63.
7
黄艺林.
浅谈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1):126-128.
被引量:2
8
刘叶秋.
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唱法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4):171-178.
被引量:9
9
梁莉娜.
以文育智,以艺育德——论学堂乐歌合唱教学对中小学生的美育功能[J]
.北方音乐,2019,39(4):148-149.
被引量:4
10
王娟娟.
论以学堂乐歌为“纽带”下国乐与西乐之“碰撞”[J]
.黄河之声,2020(8):40-41.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李鉴书.
论民族声乐教学中练声曲的应用[J]
.大连大学学报,2022,43(1):140-144.
2
魏艳.
谈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发声与咬字 ——以《一杯美酒》为例[J]
.艺术科技,2019,32(14):63-63.
3
张宝婧.
沈心工对音乐事业的贡献[J]
.兰台世界(上旬),2013(8):87-88.
4
刘茜,马燕乔.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北方音乐,2014,34(6):1-2.
被引量:1
5
李曦.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考究[J]
.兰台世界(下旬),2015,0(5):128-129.
被引量:1
6
王梦然.
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分析——为什么音乐不为一般人所重视[J]
.北方音乐,2015,35(24):180-180.
7
蒋长清.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歌曲作品探究[J]
.艺术评鉴,2017,0(2):36-38.
8
关筱,赵露,夏诣超.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J]
.艺海,2017(4):102-104.
被引量:1
9
邢倩文.
论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有效结合[J]
.北方音乐,2019,39(12):252-253.
被引量:4
10
王春艳.
小学合唱对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
.戏剧之家,2020(15):165-165.
被引量:2
1
高艳萍.
斯克里亚宾研究综述之二[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4):36-36.
2
主题:一件众人质疑的“宣德青花”[J]
.艺术市场,2005(8):112-112.
3
吴惠敏.
广东客家山歌研究综述[J]
.岭南音乐,2014,0(4):82-84.
被引量:2
4
高彩荣,马洁.
“花儿”名称研究综述[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25-27.
5
魏华.
中国连环画 绘画艺术研究综述[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0-37.
被引量:3
6
王春燕.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综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4):309-309.
7
赵冬丽.
豫剧《朝阳沟》研究综述[J]
.北方音乐,2015,35(11).
8
张宁.
影视语言的研究综述[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7):103-103.
9
刘忠波.
201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与批评研究综述[J]
.中国电视,2013(3):13-18.
10
盖盖锅锅.
金烔完[J]
.音乐世界,2012(22):11-11.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